好百科首页 > 受害者会依赖加害者——这样的服从为那般?

受害者会依赖加害者——这样的服从为那般?

脑子有话讲 2016-04-22 浏览88次
受害者会依赖加害者——这样的服从为那般?的头图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在安徽一所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掌管着仅有7人的班级,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这样的权力。然而,就是通过这点权力,他向包括正班长在内的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喝尿。小赐上网上学,有专门的孩子骑车接送,他要来的钱,有专门的孩子替他保管……5年之间,他收到的钱财高达好几万元。实际上,他个头矮小,打不过其他的孩子。但这个13岁的孩子,却把这点权力运用到了极致。

在此,我并不打算讨论一个13岁的男孩为什么会做下如此之恶,我想问的是:这些同学为什么不团结起来干死他?

我们可以从他制造服从的手段上来分析一下,他掌握着一项不受监督的权力(检查作业和背书),在这个权力内部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而这种权力对于一群小学生来说,可谓某种程度上的“生杀大权”。他惩罚不听话的其他同学的手段也是极其恶毒的,这种方式其实是对人格最强烈的践踏,当一个人的人格被矮化到极致的时候,他的自我认知、人格和意志都瓦解了,对这些人格的侮辱也就逆来顺受了,觉得无所谓,最后他自己也会矮化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只会避免惩罚的反应机器,而根本不会想到反抗的事情。

历史上的战争,大屠杀,突出地展现了人性之恶,那些人为什么会违背自己的良知干出这种事情?这里面有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做去人性化,也就是他们对受害者的认知并不是人,而是一些“东西”或者小猫小狗啥的,那么在这种认知基础上再去做这些事情就容易多了。而对应的,受害者自己也会去人性化,因为人格其实就是自我对待环境的一系列认知和反应方式,环境在极大的程度上塑造了人格,当尊严被践踏导致人格瓦解,新形成的人格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便形成了这种去人性化的人格,而这种人格就可以将自己目前的遭遇合理化了,这也是一种防御机制。

对于这种屈从于暴虐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斯德哥尔摩效应,在斯德哥尔摩,两名匪徒抢劫了一家银行,并挟持了4名银行职员,在与警方对峙了6天之后放弃并被捕,然而稀奇的是,这4位被解救出来的银行职员都表示自己并不痛恨匪徒,而且还表示怜悯以及自己被未被加害的感激,甚至还为匪徒筹措辩护资金。

难以理解吧,实际上人对恐惧有一个脆弱的底线,最初的服从是来自于恐惧的,受害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权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后在心理上也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的把自己的生命权交给匪徒的事实,在与匪徒相处的时间中,受害者会感到自己吃的每一口饭、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匪徒的仁慈和怜悯,渐渐地,对匪徒的恐惧会变成一种感激,使这种服从更加稳固。

我们故事中的小班长也是这么干的,他对于不听话的同学的惩罚,往往是由其他的同学来执行的,而其他同学在执行这种命令的时候就会感到与班长的距离更近了一些,好像这时我们是一伙的,仿佛是受到了什么恩惠。大暴力结合小恩惠特别能让人服从,在持久暴力的心理压力下,人受到一点点的小恩惠就会立即感恩戴德,恐惧逐渐转化为对加害人的感激。

还好我们生活的是一个相对美好的世界,这些场景并未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但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现象的例子,美剧《权力的游戏》,席恩·葛雷乔伊被抓住后被扒光衣服受到折磨与拷打,最后被阉割并取了侮辱性的名字“reek(臭佬)”,一个英雄般的汉子便成为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奴隶。电影《死亡实验》,改编自菲利浦·津巴多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影片中扮演看守的人为了让扮演犯人的人服从,突袭进去抢走了他们的衣服,并让领头闹事的人用手去擦厕所,结果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过:“你脱了衣服绝对打不过我。”现在想起来好像有点道理。

这些受害者是不是都很可怜,当然了,这些可能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了。也许我们应该随时注意捍卫自己的人格,现实中的情况也许没有这么极端,但若任由别人来贬低它,对自己人格的定义过于受制于别人的态度和评价,也许最后自己都会贬低自己了。


原文发表在微信公众号:脑子有话讲                 我们思考,原创,共享;讲道理,讲故事。

朋友们,搜索并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的内容和更好的阅读体验!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受害者会依赖加害者——这样的服从为那般?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1543.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脑子有话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