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节血技术,应对“血荒”的新手段?

节血技术,应对“血荒”的新手段?

陆远熙 2018-02-27 浏览35次
节血技术,应对“血荒”的新手段?的头图

在今年的农历新年期间,全国多地医院发生的“血荒”一度成为了全国的焦点,而尽管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帮助下,此次临时性用血短缺并没有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但近些年接二连三发生的类似事件,还是不由得让人担心血液短缺状态长期持续所引发的后果。

在有偿献血早已被取缔的今天,无偿献血保障了患者使用血液制品的安全,却也增加了血液制品库存波动的可能性,这样一来,不少应对血液短缺时患者输血需求的手段也就应运而生。通过应用节血手段,减少部分非紧急患者的血制品需求,也无疑是保障危重症患者用血的有效措施。

给自己“献血”?这并不是无稽之谈

献血本质上是健康人将体内并不缺乏的血液成分“捐献给”因疾病而缺乏血液成分的人,而由于人体造血系统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大量的血液成分,因此可能有人会问:在自己健康的时候储集适量自身血液成分,等到生病需要时再回输到体内,这样的做法是否可行?

实际上,虽然储备血制品的成本使健康人“提前献血”并不划算,但若是患者在短期内即有可预料到的大量输血需求,“给自己献血”就显得十分划算了。

例如,关节置换、骨肿瘤切除等外科手术常常会造成大量失血(有时可高达数升),几乎所有患者都需要在手术期间或者术后频繁输血。而如果能让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在手术前数周提前采集适量自身血液,患者在手术需要用血时再将这部分血液输回,就可以在不影响患者健康的同时,减少因手术而输注他人血液的需求。这种简单易行的节血方法(即“自体血液回输”)由于具有安全性高(输注自身血液的不良反应通常远小于输注他人血液)、节血效果明显的特点,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实际临床操作中,自体血液回输通常有两种手段。对于手术前身体健康状况极佳、自身造血旺盛且较能忍受贫血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前数周开始采血,每隔至少72小时采集1单位血液,直到完成目标采血量或到达身体耐受极限;而如果患者造血机能一般,或者对贫血耐受度不高,医生则可以预先使用生长因子(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并在指标合适的情况下开始采集血液。通过以上流程,大部分患者均可在术前采集3-4单位血液供术中回输。

造血生长因子(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使自体血液回输成为了外科节血技术的中坚力量

而对于一些时间上较为紧急、来不及提前自身采血的手术,急性血液稀释也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血制品输注。在进行急性血液稀释时,医生会在麻醉后采集患者体内的适量血液(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通常为1-2单位),并同时输注生理盐水等液体来替代被采集出的血液。血液稀释完成后,患者体内的血容量(血液总量)保持不变,但血细胞有所减少,形成轻度贫血状态。在完成急性血液稀释后,患者不仅在失血时可以输注自身血液,也会因为血液被稀释,使手术失血的健康风险降低,可谓是一举两得。同自体血液回输一样,急性血液稀释也需要患者有着较好的身体机能,以应对手术中短暂存在的轻微贫血状态。

急性血液稀释通常依赖胶体液替代采集的血液,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平衡

手术失血的“变废为宝”之路

很多手术操作都会导致大量失血,在以往,患者只能靠输血来补充丢失的血细胞,这不仅会增加血液供应的压力,也会带来诸如输血并发症、疾病传播等问题。而随着血液分离纯化技术的进步,通过红细胞回收而将手术中失血转化为红细胞回输入患者体内,从而减少血制品使用的做法已经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在采用红细胞回收技术的手术中,医生会在患者手术区域附近安装特殊的血液采集装置,采集装置可以收集手术中患者流出的部分血液,并将其通过管路输入红细胞清洗机。术中失血在红细胞清洗机中进一步分离,其中的组织碎片、污染物和无用物质被滤除,清洁的红细胞则在调节渗透压(方便保存、防止红细胞破碎)后,于患者需要血液时回输。虽然大部分失血量较大的手术都适合采用红细胞回收,但该技术在手术预计失血量大于1000-1500ml时效果更佳。

一种外科手术中常用的红细胞清洗机,手术失血在过滤洗涤后会实时输入患者体内

相较于其他节血技术,红细胞回收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对患者的身体条件没有特殊要求,除非患者患有不适合输注回收红细胞的疾病(例如恶性肿瘤和污染性手术,因红细胞回收装置无法去除癌细胞和病原体),否则大部分患者都可靠红细胞回收来减少输血。但在现阶段,回收得到的红细胞寿命有所减少、红细胞回收率偏低,以及装置费用过高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应用。

在无偿献血尚不能完全满足血液供应的今天,节血措施作为可以帮助手术患者有效减少血制品需求的措施,在节约血制品使用、避免输血并发症等方面无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节血措施毕竟不是血液制品短缺的“灵丹妙药”,只有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推广,提高大众对无偿献血的信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荒”频现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节血技术,应对“血荒”的新手段?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1553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陆远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