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传承千年的中国剑魂!匠心铸剑二十余载,他制作的剑深受金庸喜爱

传承千年的中国剑魂!匠心铸剑二十余载,他制作的剑深受金庸喜爱

中华冷兵器 2018-03-01 浏览295次
传承千年的中国剑魂!匠心铸剑二十余载,他制作的剑深受金庸喜爱的头图

古人云: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剑。古往今来,从来都是非凡之物。一把宝剑不知凝聚多少铸剑人的心血与汗水,成为将士们戍边卫国的兵器。

和平年代,历经千年千锤百炼的铸剑手工艺,已成为十几代中华工匠精神与中华文化代表性“非遗”作品。

传承不息的匠心之火,是从两千五百多年前一直烧灼至今的炉火,这份钢与火淬炼出的古老技艺至今仍有人坚守着,龙泉蒋氏刀剑厂铸剑师蒋小武就是其中之一。

蒋小武,浙江龙泉人,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龙泉市刀剑协会副会长、工艺美术产业带头人、首席技师。

17岁跟随龙泉师傅学习宝剑锻造技艺

2003年创办蒋氏刀剑厂

2015年被评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获奖成就

在第三节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永乐剑》《康熙御用宝刀》,获得"明清居杯"金奖,并被浙江省文化馆永久收藏;

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贯霄剑》获得银奖

在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韩光宝剑》获得"东雕杯"银奖

在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乾隆御赐剑》获得"天工艺苑杯"金奖。

在世人印象中,拥有宝剑者大多是王侯公爵或世外高人,铸剑师傅则是更为神秘的存在。如今冷兵器时代的硝烟已然散尽,铸剑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

铸剑师蒋小武宛如一位连接中华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使者,让我们在科技时代,依然可以见证最为古老而复杂的铸造工艺,了解古人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与宝剑的深厚情缘。

因贫困而开始的铸剑生涯

蒋小武出生于龙泉市查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最开始学习铸剑并不是因为热爱,而是由于家庭贫困,在当时学习宝剑制作是不需要师傅钱的,而且每个月还可以获得30元的生活补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17岁时拜师学艺,学习宝剑锻造技艺,开始了自己的刀剑生涯。

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宝剑并没有现在那么高的市场价值,从事宝剑制作工作也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和现在打卖菜刀等铁匠相差无异,都统称为“打铁匠”,很多人也并不看好宝剑行业,纷纷转行,然而,在这个背景条件下,蒋小武选择了坚持。

刚开始的一个月,蒋小武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铁,将铁块烧红、捶打,再烧红、再捶打……如此不断反复着,之后才逐渐开始学习刻龙凤、调直、磨剑等工艺。通过每天与宝剑的接触,蒋小武的心态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他开始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每次干活也都显得格外的热情和专注。

铸造刀剑是一件辛苦活,夏天,在火炉边,他跟着师傅一锤一锤的打,冬天,磨剑的手被冻烂,裂口子这都是常事,但是看着在自己手上逐渐完工的刀剑,他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就这样打剑、磨剑、装剑,几十道工序踏踏实实跟着师傅学了二十余载。

这20多年来,每天与“铁”相伴,他对宝剑的感情却是越来越深厚,宝剑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正是手中这块“铁”成就了他。

让他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学徒成为今天的国家级“非遗”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并于哥哥一起成立了自己品牌——蒋氏刀剑,开始研发新形制宝剑、复原古代的冶炼和锻打技术。

刀剑制作离不开文化创新

对于蒋小武来说,剑,早已不只是独具形器,而是融入心中的艺术。正是秉承着这份信念,蒋小武高度重视刀剑生产技术创新,并致力于刀剑新技艺的研究和开发,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获奖。

他制作的《永乐剑》《康熙御用宝刀》不仅在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明清居杯"金奖,还被浙江省文化馆永久收藏,为金庸制作的"金背大刀"更是得到金庸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极高评价。

传承文化不可推卸

“一把剑做的再完美,它始终是一把剑,但融入文化的气息,它就有生命了,就有了灵魂。”蒋小武师傅觉得成功的宝剑还是一件文化产品,在宝剑的设计中融入一些当地的特色,既能让产品与众不同,又能更好地宣传当地文化。在宝剑技艺传承以及文化传播方面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提倡的“一剑一人生”的概念,将人生的深刻领悟融入每一把宝剑的精心制作中,更是诠译了侠骨豪情的“剑气人生”。蒋小武师傅对于“铸剑”的热爱与执着,让人肃然起敬。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传承千年的中国剑魂!匠心铸剑二十余载,他制作的剑深受金庸喜爱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15852.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中华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