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公堂之上安排窃听,三个强盗串供露馅,最后只好乖乖伏法
公堂之上安排窃听,三个强盗串供露馅,最后只好乖乖伏法
王阳明在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知道“知行合一”这个词吧,这可是很多人用来鞭策自己的格言,这个词就出自500年前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王阳明在很多领域都是“宗师”级的人物,其实为官一方时,也是一个办案高手。
看过谍战片的读者一定熟悉“窃听”,这是一种不太见得光的手段,但是王阳明就是用这种”不太光明“的手段,办了一件棘手的翻供案子。
明代有一伙子强盗,他们的首领叫王和尚的,被官府抓捕了。经初审,这王和尚供出来多氏兄弟两个人,也双双被捉拿归案。这时当地的知县不是别人,正是王阳明大人。但是当王知县在审判这伙盗贼的时候,这个王和尚突然翻供了,他说:好汉做事一人当,当初被捕的时候,供出的多家兄弟俩人是他挟私报复陷害,实际上俩兄弟是无辜的。
过了没多久,上级府里面就下来了一道批文,也说多氏兄弟可能不是王和尚的同伙,要王阳明来复查,无罪的话就放人。这强盗王和尚是在作案时,被当场抓捕的,而多氏兄弟的罪证仅仅是王和尚一个人的口供。现在王和尚翻供了,多氏兄弟的犯罪行为,就再无人证、物证,这就很难判处结案了。
王阳明像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通过多方进行了解到,多家兄弟的家眷曾来探过监,不仅和兄弟两人相会,而且和王和尚有过碰面。多家兄弟的家眷探过监后,王和尚就翻供了。王阳明心想:多家人是不是以钱财贿赂王和尚,叫他翻供了呢?因为王和尚供出多家兄弟俩,对他也没有啥好处,而翻供就能得到很多的钱财,王和尚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王阳明自己的判断,可是断案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可能凭一个人的想象就结案,那又该怎么了结呢?
王阳明考虑再三,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到了第二天,开堂复审,三个罪犯齐齐跪在阶下,多氏兄弟再三说自己不是盗贼的同伙,王和尚也证明他们两个人并不是自己的同伙。王阳明是有名的清官,这三个嫌疑人看准了王阳明不是动辄就用私刑的昏官,以为只要咬紧牙关,王知县就拿他们没有办法,也就判不了他们的罪。
网络配图:强盗
案子审到这一步,有点审不下去了,正僵持之间,忽然有差役来到堂前,向王县令报告说,府里的差役专使,又送来公文了,可能与现在正在审的这个案件有关,王阳明不敢怠慢,忙离开公堂到出到门外去接待专使。
这个时候,大堂之上就只留下了那三个嫌疑犯。这三个人见四下无人,便相互挤眉弄眼,摆弄手势,王和尚对着多氏兄弟俩,频频拍打着自己屁股。多氏兄弟不明白他的意思,便低声的询问。王和尚低声说:“我是说最多挨打几十板子,挨过这一关就好了!”。多氏兄弟也得意了起来:“我家里人在官府打通了门路,这不,上头不是又来公文催促了吗?”
不一会儿王阳明又回到了大堂,继续审案。这个时候突然从公案桌子的布围下面,突然钻出一个差役来,这可把三个嫌犯吓了个大跳!那差役从桌布下面钻出来站定,就把刚才那三个强盗的对话和举动向王知县做了报告。三个嫌犯见状,登时傻了眼!
古代公堂的公案桌
原来王知县审案前,就让那个差役钻在桌子底下,在审案的时候,自己假装有急事外出去一会儿,让那三个强盗有机会自己说话。强盗们不知是计,一言一语正好被躲藏在桌下的差役听得那是一清二楚。最后,三个强盗见自己串供的阴谋败露,只得磕头伏罪。
王阳明的办法真是妙,一招窃听计,就顺利揭露了三个强盗的阴谋,让他们乖乖伏法。世上的人和事,时刻在发生变化,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就得靠人们思维的灵活性了。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公堂之上安排窃听,三个强盗串供露馅,最后只好乖乖伏法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25105.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洞明史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