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崇祯为何杀死袁崇焕?其实袁崇焕种下了这6大祸根

崇祯为何杀死袁崇焕?其实袁崇焕种下了这6大祸根

MY分享站 2018-07-13 浏览88次
崇祯为何杀死袁崇焕?其实袁崇焕种下了这6大祸根的头图

《明史 列传147》记载:“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至这次事件之后,明朝加快了灭亡的速度,史料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那么问题来了,崇祯为何杀死袁崇焕?难道只是崇祯一个人的问题吗?

关于崇祯为何杀死袁崇焕,这个崇祯皇帝的的性格和心理有关。

在明朝的历代皇帝中,几乎都有一种接近病态的偏执性格,这种性格的特点就是: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性格,人格相对完整,很少有精神衰退现象。主要的是妄想症,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渗透到妄想者人格的整个结构及特征中;二是妄想发展按部就班、逐渐进展、层次井然、前后协调、条理清楚,从而是自成体系。

这在明朝前任许多皇帝中可以找到踪迹。太祖的多疑刻薄;成祖的狠毒无情;宪宗的滥用私人;武宗的狂妄自大;神宗的偏激逆反。而崇祯即位后,国家早已积重难返。“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

愤懑中的崇祯皇帝,妄想性变得越来越强烈,到后来,甚至发展到认为一切过错都是因为“士大夫误国家”。简单而言,就是崇祯皇帝先是对大臣寄予厚望,甚至超出实际的期望。然而一旦令其失望,就变成愤恨,必杀之而后快。所以崇祯在位期间,杀死了很多的大臣,所以明朝不亡国才怪。

现在来说说下一个问题,袁崇焕被杀只是崇祯一个人的问题吗?其实袁崇焕自身也埋下了6个祸根。

第一个祸根: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肯定是充满厚望的,史料记载:“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

在这里,袁崇焕说一句大话,五年内平辽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崇祯对无实际效果的言论是非常反感的,所以这是第一个祸根了。

第二个祸根:在袁崇焕说第一个大话之后,有深知崇祯性格的大臣问了袁崇焕五年内平辽的事情,袁崇焕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大臣告诉了崇祯的性格特点,听完后,他才知道自己失言了。之后他又告诉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而这次又把话说得太满。

第三个祸根:“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毛文龙虽然是地方军阀,但从战略角度看,毛文龙以海岛为基地,以游击战术出击,起到了牵制清兵的作用。而这次杀了毛文龙之后,导致辽东南战场从鸭绿江到旅顺的主要城镇、海港、海岛以及属国朝鲜,都先后被后金占领。

第四个祸根:袁崇焕提出议和。当时明朝屡战屡败,都是基于大明朝的尊严,而袁崇焕提出了这种想法,相当于打了崇祯的脸面。之后袁崇焕又小心的建议道:“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之后崇祯让兵部尚书见机行事,但不得暴露。但无奈京都危机,议和之事被曝光张扬。

第五个祸根: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军队绕过袁崇焕的防线,攻占遵化。袁崇焕急忙赶来,结果敌军改攻击京师,袁崇焕又随即率军进行阻止。然而京师的百姓姓和无知官员不懂国家政治军事大事,都在怪袁崇焕作为边防军,竟然让敌军打到京师,更是说他纵敌拥兵,怨声载道。

第六个祸根:《明史》:“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这就是著名的皇太极的反间计,不过未必是死于反间计。崇祯二年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处死。崇祯虽偏狭,但并不昏庸。

从崇祯的性格上分析,袁崇焕驻守边关以来,没有为崇祯分忧。清军依然可以骚扰边境,五年平辽也是不切实际,议和之事曝光,成为大明王朝难以启齿的羞耻。所以崇祯必须找一个替罪羊来平息,来保存崇祯作为天子的颜面。

最后,崇祯也随着自己“满朝无人,群臣负我”的心态,走向了大明王朝的终点!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崇祯为何杀死袁崇焕?其实袁崇焕种下了这6大祸根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34149.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MY分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