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原来先知的后代才是最焦虑的阿拉伯人

原来先知的后代才是最焦虑的阿拉伯人

非凡油条 2018-10-03 浏览266次
原来先知的后代才是最焦虑的阿拉伯人的头图

掰面饼世家

约旦最近不太平。

别看这是个阿拉伯国家,约旦却远不像他邻居沙特那般土豪,国内没有一滴油,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所以5月17日进入斋月后,国际油价经历了自2014年来的最大涨幅,这给约旦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鉴于目前约旦的经济情况(约旦国债已达350亿美元,占其GDP的90%),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决定提升油价和电价,计划将油价提高5.5%,将电价提高19%。

“又涨价?这我怎么开车出去浪?让我当死宅咯?不对啊,没电我还怎么家里蹲?想热死我?这日子还怎么过啊,上街去!”大概是约旦老百姓内心最真实的OS。

于是约旦工会5月31日号召工人罢工,抗议物价上涨。两万多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政府下台”,并焚烧汽车,堵住道路。在持续四天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后,约旦首相哈尼·穆勒基迫于压力宣布辞职,阿卜杜拉二世也不得不紧急冻结了涨价计划。

看来,阿卜杜拉二世虽贵为哈希姆家族的成员,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嫡系后裔,却对治理约旦这个刁民遍地的烂摊子无能为力,只能依靠真主。

其实,阿拉伯这个名为哈希姆的“黄金家族”,自古以来就命运多舛。

哈希姆家族最早可追溯到穆罕默德的曾祖父哈希姆·本·麦奈夫。他是麦加的宗教领袖,曾主持天房的祭祀仪式多年。一年麦加大旱,他家里有余粮,便拿出来做面包,掰开来分给朝觐天房者食用。这一慷慨大方的举动,使他获得了“哈希姆”的绰号,这个名字在阿拉伯语中意思是“擘面饼者”。

当时的阿拉伯半岛还是阿拉伯多神教的天下,偶像崇拜遍地,哈希姆却奉行“亚伯拉罕的宗教”,认主独一。他的曾孙穆罕默德也是如此,并最终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础上,创立另一个一神教——伊斯兰教,并成功地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将原本互相征伐不休的各阿拉伯部落第一次统一了起来。

但是穆罕默德没有钦定自己的继承人,部落中有才能者都在蠢蠢欲动,觊觎哈里发的宝座。其中的强势者,就有与哈希姆家族有着血缘关系的倭马亚家族和阿拔斯家族。从大马士革的白衣大食,到巴格达的黑衣大食,再到科尔多瓦的绿衣大食,两个家族手足相残,从波斯边境的呼罗珊,杀到比利牛斯山下,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城头变幻大王旗。

哈希姆家族呢?本能当上的哈里发的后代早就被倭马亚家族砍了脑袋,大权旁落的他们只能蜗居在圣城麦加。

为了安抚他们,历代中央政府乃至奥斯曼素丹都约定俗成地委任哈希姆家族族长担任麦加城的埃米尔(也就是个市长)。全体家族成员还仗着其祖先哈桑是穆罕默德的孙子而获得了“谢里夫”的称号,谢里夫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是高贵的意思。

然而贵人们在精神生活丰盈的麦加过得并不开心,“黄金家族”的鸿鹄之志岂是这物质上极度荒芜的山谷能承载的?

吃力不讨好

哈希姆家族就这样在沙海中蹉跎了一千多年的光阴,直到1916年。

此时一战的战火正燃烧在世界各地。在中东,西亚病夫正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为了让奥斯曼帝国尽快入殓,一伙英国军官敲开了时任麦加埃米尔侯赛因·本·阿里的家门,请求他领导阿拉伯人发动起义,对抗奥斯曼帝国。他们在向侯赛因提供经济与军事援助的同时,还答应在战争结束后成立一个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并承认他为阿拉伯之王。

尽管侯赛因生在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语说得比阿拉伯语更利索,对奥斯曼素丹也一向很忠诚,但英国人画的“大饼”实在诱惑太大,心动不已的侯赛因一口答应了下来。

哈希姆家族咸鱼翻身的机会来了。

1916年6月5日,1500名阿拉伯骑士在麦地那对空鸣枪,宣布阿拉伯独立。这就是汉志王国,千年后哈希姆家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国家。

建国后侯赛因振臂一呼,宣布自己是“阿拉伯之王”,并控诉奥斯曼帝国是个不虔诚的“卡费勒”国家,号召发动对抗素丹的阿拉伯大起义,与协约国并肩作战。异军突起的阿拉伯起义军在英国军官“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协助下,牵制了土鸡的大量有生力量,直接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战败解体。

就是这位

世事难料,千年前哈希姆家族出了个穆罕默德,为阿拉伯帝国奠定了基础,之后便被继任者晾到了一边;千年后哈希姆家族出了个侯赛因,为阿拉伯统一独立开了个好头,之后又被英法甩到了一边。

随着奥斯曼帝国于1918年土崩瓦解,老流氓二人组英法并没有兑现其对哈希姆家族的承诺,反而以一纸《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了本应给阿拉伯人建立统一而独立的国家的土地,在其上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美其名曰“托管”。

吃蜗牛的那位分到了叙利亚与黎巴嫩;吃炸鱼薯条的那位则拿到了伊拉克、外约旦与巴勒斯坦。

说白了,哈希姆家族对列强来说只是个用来殖民统治中东的垫脚石。

赔了夫人又折兵

哈希姆家族自然不会买账,到手的“阿拉伯之王”飞了,在凡尔赛和会上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侯赛因气得两眼喷火,准备拉开架势和英法死磕到底。

回国后,侯赛因宣布拒绝接受英国帮助犹太人复国的《贝尔福宣言》,惹得英国人撤销了对哈希姆家族的支持,转而拉拢其死敌——统治内志的沙特家族。两家人之前就因领土争端,外加教派冲突,在一战结束后干了一仗。

侯赛因的几个儿子们也不甘心就此屈服于列强,动作频繁:此前率兵攻下大马士革的侯赛因三儿子——费萨尔于1920年3月被叙利亚全国大会拥戴为叙利亚国王,但仅仅过了4个月,他指挥的王师便被前来维护殖民统治的法军大败,叙利亚阿拉伯王国GG,哈希姆家族再次建国的尝试又失败了。

战败后费萨尔被驱逐出境,去英国避风头。

次年,英国政府的决定权体现出来了,钦定费萨尔的二哥——阿卜杜拉担任伊拉克国王。说是国王,也只是英国委任统治伊拉克的傀儡,阿卜杜拉心里很明白这点,因而婉言谢拒了,英国转手让他担任外约旦的埃米尔(反正也是个英国委任统治地的木偶)。之前丢了叙利亚的费萨尔则接了伊拉克这个盘,主动请缨去当花瓶国王了。

就此,哈希姆家族虽然丢了叙利亚,但换来了伊拉克和外约旦。老家汉志也还在族长侯赛因手里,“黄金家族”可谓一时间声势大振。

美好时光永远只在昨日。1924年,凯末尔废掉了最后一任奥斯曼哈里发,并废除了哈里发制度,哈希姆家族老大侯赛因捡了个漏,宣布自己是哈里发。

然而当时的阿拉伯世界几乎全部都是列强的殖民地,不仅列强不认他,阿拉伯穆斯林自己也终日浑浑噩噩,并不因为他是“黄金家族”成员而认可他的正统性,他自称哈里发的行为,反而使得隔壁的世仇——沙特家族加紧备战,磨刀霍霍向麦加。

同年9月,沙特家族以哈希姆家族不让内志朝觐者进入麦加为由发动战争,族长御驾亲征,带着5000多人向汉志发起了进攻。人数虽然不多,胜在敌军人数更少。此时的汉志王国的武装部队仅有500人,英国以“不干涉宗教事务”为由拒绝援助侯赛因,侯赛因的龟儿子阿卜杜拉也拒绝了老子的要求,龟缩在安曼,不敢出来救父。

孤立无援的侯赛因面对沙特家族的进攻,难以招架。10月,麦加陷落,次年12月,麦地那陷落,汉志王国亡国,侯赛因流亡外约旦。伊斯兰教两圣城从此成了沙特野人的禁脔。

哈希姆家族就这样把自己的“哈喇和林”丢了。

这下惨了,剩下来的两个哈希姆政权都是傀儡,任由英国调教,一旦国王不合伦敦的心意,便想办法搞掉。1933年,伊拉克国王费萨尔飞抵伦敦,向英国抗议犹太人不断向巴勒斯坦移民导致局势紧张,阿以冲突日益激化,结果英国人转手在伯尔尼毒死了费萨尔。

费萨尔21岁的独子加齐匆匆继位,父王惨死瑞士自然使他对英国人十分反感,遂在1936年支持亲德的伊拉克军方发动政变,推翻民选亲英政府。之后还鼓动伊拉克与科威特(此时还是英国的保护国&殖民地)统一。

六年后,加齐在巴格达街头飙车时突然翻车,当场殒命。这幕后自然少不了英国人暗中谋划。

加齐年仅4岁的独子费萨尔二世被扶上了王位,这下伊拉克又重回英国的操控。但可怜的费萨尔二世逃过了英国的魔爪,却没有逃过自己人的咸猪手。

1958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169年纪念日当天,觉得国王“抗犹不力”的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伙同途径巴格达,准备开赴约旦的军队,一同包围了王宫,发动军事政变,费萨尔二世与其他王室成员被俘后押往王宫庭院里,被一心想着帮巴勒斯坦复国的误国愤青用机枪扫成了筛子。

约旦国王侯赛因(右)与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二世(左),摄于1957年,次年费萨尔二世倒台,并被处死。

费萨尔二世驾崩,享年23岁,哈希姆家族在伊拉克的统治就此终结。现在哈希姆只剩下了约旦这支独苗,但他们所要面临的,也只有无尽的苦日子。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巴勒斯坦却没想到马上也建国,以此针锋相对,反而去抱了不靠谱的阿拉伯联盟的大腿。次日,埃及、叙利亚、叙利亚与约旦主动挑事,联合进攻新生的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旋即爆发。

面对犹太人的顽强抵抗,阿拉伯联军铩羽而归,还赔上了原先划给阿拉伯人建国土地的50%。

作为一线参战国,约旦压力山大,这不仅是因为主动进攻还战败,更是因为约旦经济疲软而脆弱。面积只有9万平方千米的约旦全国不仅无油气与金属矿产资源,而且水资源稀缺,土地也十分贫瘠。

这还不是最糟的,更可怕的是约旦的人口构成对哈希姆家族的统治十分不利。约旦本来人口不多,但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几十万巴勒斯坦人主动离开以色列,跑到约旦去当难民。这样一来约旦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是巴勒斯坦难民了。

这当然会对哈希姆家族统治的约旦产生影响,国王阿卜杜拉一世也因此遭了殃。

1951年7月20日,当他在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参加礼拜五的聚礼时,一个巴勒斯坦愤青跳出来向国王的脑袋连开三枪,年近古稀的阿卜杜拉一世当场跟着穆罕默德在“尊贵圣地”(阿拉伯人对圣殿山的称呼)“登宵”,去见了真主。陪同他一起参加聚礼的侯赛因王子也身受重伤,但好歹活了下来。这次刺杀使得15岁的他一度发誓绝对不和以色列举行和平谈判,不然哈希姆家族高贵的脑袋又要被巴勒斯坦混混搬家。

阿卜杜拉一世归真后王储塔拉勒随即继位,但他不久后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被迫退位。1952年,还在洛桑上高中的侯赛因接到了一封来自祖国的电报,抬头是“侯赛因国王陛下”。

他知道自己的学生时代结束了。

黄金平衡手

回国登基后,高中生国王发现自己身处中东乱局的中心,既是阿以冲突的最前沿,又是阿拉伯君主国与共和国对抗的一线,还是东西两大集团互相拉锯之地。万般无奈,也只有脚踏几条船,平衡各方影响力,维持微妙的平衡。

当然长袖善舞肯定是会有回报的,约旦因此获得了多国的援助,尤其是灯塔国的。自1952年起,美国直接向约旦提供了总额高达9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其中77亿是直接拨款,都不要约旦还。

约旦靠着外国大腿输血,算是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与医疗体系,造起了还算不错的基础设施。至于发展实体经济?别想了,约旦除了磷酸盐矿外根本没资源,顶多玩玩旅游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如果没有侨民汇款和外国撒币,连饭都吃不饱。

既然拿了美国的钱,自然不能不对美国的亲儿子——以色列好点。

这可把反客为主的巴勒斯坦难民气得不行。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西岸在短短六天内就被以色列占领,包括巴解组织在内的各类巴勒斯坦游击队被迫出逃,进入约旦招兵买马。他们在难民营里建立起了“国中之国”般的根据地,以便继续进行“革命斗争”,不仅时不时从约旦境内向以色列发动袭击,而且还有事没事打一下约旦军警,警告他们别和以色列有接触,干扰巴勒斯坦复国的“伟大事业”。

这下可把侯赛因搞得里外不是人:国内外的阿拉伯人民(尤其是反客为主的难民)希望他支持巴解组织,军警和西方盟国要求他镇压巴解组织。权衡再三后,他决定长痛不如短痛,拿阿拉法特的巴解组织开刀。

1970年9月17日,约旦皇家陆军包围了首都安曼与伊尔比德等各大城市中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炮击其中的巴勒斯坦民兵。铁了心要和巴解组织捆绑在一起的叙利亚眼见自己小弟在邻居家受难,马上派叙利亚军队入侵约旦,协助巴解组织抵抗约旦皇家陆军。

阿拉伯人日常内讧。

可挑事的叙利亚根本不是约旦的对手,毕竟约旦拿了美国的大量军事援助,约旦皇家空军很快就把入侵的叙军炸得连滚带爬回叙利亚去了。没了大腿的巴解组织再也无力招架,于1971年识相地撤出了约旦,去黎巴嫩继续祸害他国人民去了。(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的锅很大一部分是巴解组织的)

侯赛因这下总算除去一个心头大患,此后他和以色列秘密接触也不再受限制了。他之后也与西方越走越近,连着娶了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美籍阿拉伯人当王后。说来也巧,侯赛因与英国王后的相遇,是在《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拍摄场地里。这部片子讲的正是侯赛因的太爷爷——侯赛因·本·阿里,在英国“阿拉伯通”军官劳伦斯的协助下,发动阿拉伯大起义的故事。

祖先的光辉岁月把侯赛因和他的第二任王后联系在了一起,英国王后所生的长子就是今天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后来阿卜杜拉二世为了笼络国内的巴勒斯坦难民,又娶了个超级时髦的难民之女——拉尼亚当王后。联姻这个老套路在今天还是有点用的。

阿学为体,西学为用嘛。

1994年,约旦成了继埃及之后,第二个与以色列签订和平协议的阿拉伯国家,侯赛因应该是忘了自己1951年差点被巴勒斯坦混混打死后发的誓了。

“打什么打?我自己国家都搞不好,还帮你复国?”

不过侯赛因五年后就因癌症去世了,哈希姆家族还是没有一个善终的国王。

身处中东乱局的漩涡之中,“黄金家族”在短短一百年内复国,失国,得国又再失国,当了几十年的平衡手,国力却越混越差,这究竟是得罪谁了呢?

本回完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原来先知的后代才是最焦虑的阿拉伯人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3956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非凡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