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辟谣这件事有多重要?
辟谣这件事有多重要?
不平衡的盛世
因乾隆第二任皇后在南巡期间惹怒乾隆而被废黜,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就成了当今多部宫斗剧无法绕开的时代。
而在真实历史上,如果你肯把目光移到紫禁城外,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生活的更多细节。比如后来名满天下的大作家曹雪芹,就在1762年除夕悄然离世。他静悄悄的亡故和他身后巨大的名气毫不相称。虽然这位经常在高中作文中被不小心变性的大作家是官宦之后,也混迹于京城的名流圈子,但毕竟家道中落,一辈子也没有功名,他那还未广泛流传的书稿也不能给他贫病交加中的死亡增添太多传奇色彩。
曹雪芹还是识字阶层的一员,尚且生活艰难,广大沉默的、文化水平不高却占据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状态也就可以据此推测一二。
现代人笼统地将清朝三代皇帝统治的漫长年代称作“康乾盛世”。按照封建王朝的宏观标准,那段时间也确实符合盛世的定义——核心区域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人口不断滋长,民间财富得以积累。然而,身处盛世的不同人群会对当时产生不同的感受。
就以现在为例,持续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之后,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远超历史上任何封建王朝盛世,但仍有很多人不能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也无法感受到足够的幸福。现代尚且如此,就更不用提科技更为落后,治理能力也绝不高明的几百年前了。那个时候的“盛世”,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在中国最富庶的区域,即长江三角洲一带,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纺织业的盛行,该地区在清朝早已高度商业化,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雇佣市场,很多人依靠出卖劳动力就能够维持生计。而就在离长江三角洲不远的安徽山区里,田地狭窄贫瘠,在此拓荒的民众还保留着严密的人身依附关系。
显然,不同的人对这段盛世的看法肯定不一致。江南的小手工业者获得了靠纺织业养家糊口甚至逐渐积攒致富的美好生活。而因为人口过度膨胀(在十八世纪中国人口从一亿五千万暴涨到三亿多)而不得不开垦山区更贫瘠土地的失地农民来说,这是一段难以温饱的日子,稍有不慎就会落到卖儿鬻女甚至饿死的境地。
商业的繁盛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此时在连接北京和江南的大运河上活动的可不止有南巡的乾隆,还有大运河沿线数不清的民众。人口的流动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尤其是在运河这条大动脉沿线,发源于福建省的妈祖崇拜甚至已经在山东运河边的市镇扎根了。
不过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快速传播的信息也给本质上还是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清政府出了难题——流动人口,尤其是陷于贫困的社会边缘流动人口,以及他们所传播的信息。这两个可是很可怕的东西,会成为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引起地方骚乱。
其中一例发生在1768年的“叫魂”事件,就和运河沿线连同长江中游的社会边缘流动人口相关,而这场惊动帝国中枢的骚动,后来被美国汉学家孔飞力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写就了《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
叫魂引起恐慌
因人口流动而造成信息流动加快,这让人容易想到如今信息的飞速传播。当然,就数量级上看,两者完全不能等量齐观。就以清朝落后的通讯手段,即使信息流转再快,产生再多,一年产生的信息量可能还不如当今互联网一天产生的信息量。不过外来的陌生人和关于他们的传说,还是在乾隆年间的熟人社会产生了骚动。
传说多和当时的游方僧人、道士有关。道理也很简单:在当时的人看来,僧人、道士有着沟通鬼神的能力,会使用一般人不熟悉的法术。这些法术能够让人昏迷,勾人魂魄甚至取人性命。
而游方僧人和道士多为生活贫困或被家庭抛弃的社会边缘人,在出家后连名山古刹都不愿收留(毕竟寺院也怕多张嘴吃饭),只能四处流浪化缘为生。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连官方出具的度牒都没有,也就是说,都算不上正式的出家人,难听点说就是披着僧袍道服的乞丐罢了。
尽管很可能没有度牒,但是搞一下包装还是让这些游方僧人和道士得到了更多的益处。“一位十八世纪的观察者指出,那些鄙视一般乞丐连一个铜板都不会给他们的富人,却会把自己兜里的每个铜板都扔进乞僧的碗中,以便为来世积德。”
也就是说,这些流浪僧道绝大多数不是什么有地位的出家人(真正有地位的僧人道士早就在寺院里掌握大权了,根本不会出来到处流浪化缘),但人们还是乐于把他们当做沟通现世和死后世界的桥梁,并相信施舍他们比起施舍一般乞丐还是更容易积德的——流浪僧道一般也没有太高深的宗教修为,却还是沾了宗教的光,受到了优待。
但是等到经济不那么好的年岁,到处流浪的僧道数量一多,普通民众也越来越吝啬的时候,对这些社会边缘人的留言也会增多。原本活得挺滋润的乞丐们也就要承担相应的代价,甚至因为被民众相信会法术而被诬陷作恶的风险。
尽管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本就沦为社会边缘人的僧道会法术是无稽之谈,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公平的。本就无法沟通鬼神世界的流浪僧道,平日里因为给民众“能够沟通鬼神”的印象而得到优待,就得准备好在形势不妙的时候承受人们对他们“沟通怪力乱神”印象的恐惧与暴戾。
这就类似于当今的自媒体写手们,如果平日里装神弄鬼,声称自己有内幕消息,“上面有人”,让读者真以为这作者有着了不得的背景,等到被揭穿的时候就会迎来反噬。我们这个号就深谙这一点,老老实实写自己知道的。要是真有读者以为我们有什么背景,我只能说您想多了,我们就是一个渴望广告的营销号罢了。(笑
书归正题,民众对流浪僧道的无端猜疑最终是会爆发的。1768年,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出现了多起“叫魂”案件,模式大概是妖僧胁迫或教唆流浪的乞丐,让他们用迷药迷倒民众后剪下其发辫末端,利用这段发辫就可以勾取被剪发辫之人的魂魄。收取足够多的魂魄后略施法术,就可以让勾取的魂魄附着在其他物品上复活,偷取财物。在山东省抓获的嫌疑人供认主谋僧人身处江浙一带。
此时的江苏省民众也变得惴惴不安,显然“妖僧迷倒人后剪人发辫取人魂魄”的流言已经引起了恐慌,以至于僧人走在街上,只要有人说他们图谋剪发辫,就会被众人围起来殴打。如果再从随身物品里搜出剪刀一类的东西,就更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叫魂”法术的流言越传越远,在直隶、山西等地也出现了,并在所到之处引起了广泛的恐慌。一般民众所焦虑的是妖僧剪辫子后采用法术夺走自己的魂魄,并把自身对社会边缘人物与社区里的陌生人的恐惧投射在这些闯入熟人社区的“妖僧” 身上。地方官员和高层统治者则有着不同的焦虑情绪。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民众恐慌引起的骚动才是他们最焦虑的。官员说起来智商还是要高一些,对于这些怪力乱神也并不全信,审问后会发现不少案例是无稽之谈,往往是有些人贪图僧人的财物,就在大庭广众面前诬赖僧人割人发辫,趁民众围上来殴打僧人的时候抢夺僧人财物。但是这么一闹,地方上不免要喧哗一番,而官员就这么释放了无辜的僧人,反倒会引起更大的恐慌:民众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更愿意相信这些僧人是会法术的,哪怕公开辟谣效果也不好,反倒让他们觉得官员处事不公,积攒更多怨气。
等到事情汇报到了最高统治者乾隆那里,又引起了乾隆的另外一种焦虑。乾隆敏锐地发现了案件里有“剪辫子” 的细节,就联想到这是通过剪辫子反抗清政府的“剃发令”,背后一定有小团伙煽动造反!
要说这乾隆脑回路真不知道怎么长的,民间的法术案件居然能联想到反抗“剃发令”,进而脑补出背后图谋不轨的组织。这脑洞开得,怪不得能一生写四万首诗都不被人记住,一收藏名画就往上面题字盖章呢。
有个瞎脑补的老板,对于下属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乾隆自己先焦虑了起来,然后就带动着地方官员一起焦虑。然而引发所有人焦虑的信息真实性又十分可疑。
清朝显然不存在什么文明司法,拷打嫌疑人是家常便饭。在山东省抓获的嫌疑人遭受了严刑拷打,才招出了部分信息。然而事后才知道,他们透露的信息,包括“主谋是江南一带的僧人”等重要线索,都是在拷打下不得已编出来的。
但乾隆发动了“我不听我不听”的特色技能,严令江南的官员们捉拿这些被供出来的“主谋”。一开始,江南的官员们只是把境内发生的“叫魂”案件当做“谣言”,毕竟整件事情都太荒谬了。可是乾隆在江南一带还有心腹官员,打了这些地方官的小报告。乾隆据此认定这些官员玩忽职守,就训斥他们“化大为小,化有为无之习,各省皆所不免,而江南时为尤甚”。
江南的官员们苦不堪言,但还是搜查出了一些名字近似的僧人,圆通中通全球通之类。然而这样的法号满大街都是,谁也不知道抓进来的究竟是些个谁。遭受了拷打的僧人又继续说出了真假难辨的信息。按照这些信息抓人,最终抓获了一些无辜者。这个时候“叫魂”案件的影响已经传到多省,影响力很大,以至于很多嫌疑人被押送到军机处进行审问。
中央政治局开始直接处理民间谣言了,可见事态多么严重。
统治者是怎么变蠢的
等到来自不同省份的嫌疑人被押到军机处后,大臣们发现他们的口供完全对不上,相互之间也不认识,说他们是同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供词放在一起互相矛盾,而嫌疑人也往往称自己是屈打成招,不得已编出口供。
再仔细审讯,还会发现,有的受害者本没有找到,是衙役们贪图省事谎称自己找到了受害者,才“坐实” 了对嫌疑人的指控。另有嫌疑人的口供是衙役威胁他们这么说的。
“叫魂”相关的案子基本都是冤假错案,这就很尴尬了。
消息逐级上报,最尴尬的还是乾隆,因为正是他对官员们大肆施压,加重刺激,对他们办案的速度和力度层层加码,对行动迟缓的官员们刻薄训斥。在他的干涉下,原本对案件有疑问的官员们也不得不按照他的思路来做,还不知道该如何劝说皇帝放弃其不符合事实的脑补。
简单地说,乾隆此时需要一个台阶下,让他能够坚定地认为之前他所脑补的“大案”不过是冤假错案,又能够让他不丢面子。
最终是由刑部尚书刘统勋和大学士傅恒说服乾隆改变心意,不再在错误的道路上追查“叫魂”案件的。前者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后者是皇帝的小舅子(就是《延禧攻略》里的那个傅恒),两人都备受乾隆信任,最适合让乾隆回心转意,又不至于伤到这位皇帝可怜的自尊。
最终乾隆停止了对案件的清剿,但是恼羞成怒的他把所有的责任都算到了各省的官僚身上。在关键信息上作出误导的官员被乾隆贬官,而在官方的公文里,乾隆直接指责道“各省隐瞒于前,复又塞责于后”,显然他对自己被误导、被愚弄是相当气急败坏的。
通过“叫魂”一事,我们可以管窥清朝民间、官僚系统和皇帝互动的种种细节。
民众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生活的本钱又少,对社会流传的种种谣言,是倾向于相信,并做出趋利避害动作的。他们随着社会上的流言放大自己对生活的焦虑,并不惜将这种焦虑发泄在无关人员上。
这在现在也随处可见,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的流言很多,真假难辨,民众也没有太多精力分辨真假,更愿意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进一步与恐慌形成共振。回过头来才发现,起初留言的源头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前段时间河南高考试卷“掉包”事件,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最终却查明不过是当事考生考砸之后谎称自己试卷被掉包而已。
到了官员那里,一般足够级别的地方官员是有能力查清事情真相,并能做出基本判断的。但是他们一方面恐惧自己处置不当引发地方骚动,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的判断惹怒皇帝(尤其是封建统治下戏精的皇帝喜欢搞服从性测试,反复敲打官员,正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欺上瞒下就是他们的第一反应。
这一套在信息传播极快的当下是不好用了,因为即使你能瞒住十件事里的九件事,只要有一件事曝光出来,在网上就能引发汹涌民意,并因为民众的就焦虑使事情往更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所以从现在的案例出发,地方官员及时对公共事件作出权威通报,才是最优解。
而到了最高统治者那里,由于远离一线,其信息极度依赖下级官员,因此一个雄猜之主必然会对官员抱着怀疑的态度。然而怀疑毕竟没有建设性,皇帝的反复敲打并不一定导向官员说实话的结果,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谎言。
这还是清朝鼎盛时期面对小小骚动的反应,等到道光年间江河日下,面对远远强大的英国入侵者,底下的官员会怎么欺瞒皇帝,就在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那本书里了。
别装神弄鬼了好不好
说完了清朝的这件往事,我最后夹带点私货,讲一讲自媒体的本分。
前段时间有个叫“吴小平”的自媒体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
文章里那些不值一驳的观点我就不重复一遍了,毕竟在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的今天,把这瞎话再转发一遍,我也有责任吧。
但是,就是这么一篇观点无甚可取、内容充满水分的文章,在公共舆论中居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毕竟大家还是有恐慌的,害怕《芙蓉镇》结尾“三类人”王秋赦发疯后那句“‘文化大革命’,五、六年又来一次啊”。
我无从推测各级政府官员对这篇文章、乃至整个民营经济的真实态度,但就辟谣速度来看,官方还是很给力的。
9月13日,《经济日报》在时评版头条刊发了题为《对“私营经济离场论”这类蛊惑人心的奇葩论调应高度警惕――“两个毫不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的文章。文章指出,荒谬逻辑推导出的结论、自以为是的奇葩论调,在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大背景下,尤应引起高度警惕。
当天晚上,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头条发表题为《人民日报评私营经济:只会壮大,不会离场》的文章,指出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过河拆桥式的策略性利用。
官方的辟谣反应及时,很快平息了事态。这比乾隆年间先是应对迟钝,然后反应过激,上上下下陷入无端猜疑和信息混乱的场面要好多了。日常生活中随时发生的小事,都可能点燃一场“叫魂”事件,明智的做法自然是第一时间披露真相,建立互信。
但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辟谣和造谣在公共舆论场是不对等的。吴小平是什么任务?在这篇文章发出之前,根本没人知道。不是叫“小平”的就是什么大人物,有着通天的背景,这位只不过是个不入流的财经写手,可能还在招揽理财生意,好像还在考虑移民。仅此而已。
就我所知,不少财经写手连证券账户都没开过,各类投资渠道也都没尝试过,在网上唯一擅长的事情就是伪装专家,或者吹嘘自己有深厚的背景,用“大决战”、“一个时代过去了”、“大反转”、“血流成河”、“风云突变”等词汇炮制标题党,制造焦虑。然而,不入流,水平也欠奉的自媒体文章只要发在公众平台上,并成功煽动了情绪,就能引得人民日报这种级别的媒体来辟谣,事后也不会有什么处罚,造谣成本极低,造成影响极坏。
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其实就连辟谣本身也不是一个明确的“标签”。谣言从各个领域而来,你是无法全部讲清楚的,而且造谣成本极低,手段高明,九真一假让人无从着手。就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来看,最终只能靠写手的个人自觉。
但你自觉了,别人可不一定自觉,他们败坏了行业风气,最终倒霉的是整个行业。毕竟以“预防近视”为理由就能限制中国游戏行业,自媒体如果不能端正态度,下场可以想见。
我不知道能做什么,只能从自己做起。
本回完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辟谣这件事有多重要?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42849.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非凡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