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6-06-12 浏览272次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的头图

导读

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图片出自网络)

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

1.在老百姓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程度有多深。《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而对于「齐家」,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重要的一环。

食色性也,对「食文化」推崇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习惯避讳男女之事。我国台湾学者张起钧在《烹调原理》一书的序言中提到:「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从宏观而言,这一判断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化传统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倾向偏于男女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把男女关系隐蔽化、神秘化,认为凸显或渲染这一方面有悖礼教。因此中国人的人生精力更多地导向饮食,这样,不仅导致了烹调艺术的高度发展,而且赋予饮食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片出自网络)

2.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

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家回想下我们的节日宴席,基本上都是大家团团围坐,边吃边聊。而且,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圆、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1.吃饱是首要问题

所谓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则在于:追求绝对的适用,杜绝一切不适用的东西。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众所周知,中华文化诞生于黄河长江流域,而在早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虽然土地肥沃,但环境恶劣,多风少雨、水患干旱不断。加上当时人们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在面对人口不断增长的问题时候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粮食问题。时至今日,北方人见面还会以「吃了么」来相互问候,都是因为长久以来温饱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

2.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是主角

我国以农立国,五谷的种植,解决了人们生存所必须的粮食问题,但也仅仅是恰好解决而已。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菜蔬是辅助。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这样便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花色翻新。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在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因为食物长久以来的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因为生产力不高,所以需要下地干活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的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比如节日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图片出自网络)

3.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是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相关。据统计,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拥有超过1700个节日,大多数的节日都是好日子,被称为佳节。在这些时令,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被看成是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元旦时期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五辛盘(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皆辛辣之物),用以预防流感;端午节吃粽子、饮菖蒲酒、雄黄酒等习俗,则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吃这些东西可以辟邪、除疫;重阳时节的茱萸酒、菊花糕则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分享给全家人。由于祭祀的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而逢年过节的吃肉,最初也是为了祭祀神明,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现在的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其实最初都是用于祭祀神明。

一种文化的出现是对一种自然情况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很多人认为在节日里不吃不行,但是今天吃粽子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它背后的文化意味。


参考文献:

1.《乾隆时期的粮食问题及政府政策》作者:杨春雨,《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韩中节日饮食文化比较》,作者:金菩提,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王维钧,历史学、经济学科普作者)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ID及作者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4691.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科普中国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