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山东人为什么不爱看电影?

山东人为什么不爱看电影?

马路青年 2019-07-29 浏览122次
山东人为什么不爱看电影?的头图

在中国的演艺界,流传着一句话:“要说会演戏,山东属民艺”。

山东盛产明星。活跃的,黄渤、黄晓明、范冰冰、黄子韬等均为山东人。也有不少港台大腕祖籍在山东,成龙、林青霞、伊能静等。

在影视制作方面,单靠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山东也不输于其他省份。《闯关东》《温州一家人》《战长沙》《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琅琊榜》等好剧,都出自山东影视之手。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之源,文化大省NO.1。

可我要在这里说一句,山东人不爱看电影。

相比于中西部,山东省可是沿海经济大省。

2018年的数据显示,山东省GDP全国Top3,人均GDP在全国也排得上号。

图源:中国经济网

图源:网易新闻

众所周知,山东还是人口大省。

图源:中国产业信息

并且,山东人民很能花钱。

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曾突破3万亿,名列全国第二。

图源:第一财经

在一个GDP总量全国第3、人口总量全国第2、消费力全国第2的文化大省,当地人民怎么会不爱看电影呢?

直到看到这份2018年全国各省票房年报,我陷入了深思。

山东2018年总票房全国第8,占全国总票房的4.32%。

也许不算很差,但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山东人口近1亿,湖北不到6000万,四川8200万,山东的GDP大幅领先湖北和四川,甚至接近这两个省GDP的总和,可山东的票房表现不及湖北和四川。

翻看过去2017年的数据,更是惊人。这年,山东人均票房的数据,更尴尬,排22名。远远落后在沿海邻居江苏、人口大省四川,甚至青海和宁夏后面。

2017年全国票房百强影院中,山东省入围的只有青岛CGV星聚汇影城万象城店(49名)和济南明湖万达影城(89名)。

2018年也只有这两家影院入围,前者下降至65名,后者上升至57名。

可以说,GDP高、人口多、消费能力强,电影票房却这么低的,山东简直是全国典型了。

当然,河北、天津、山西也好不到哪去,简直组成了“环北京不爱看电影带”。

又是北京的虹吸效应?

我不是地域黑,身边有不少山东籍的朋友,喜欢他们直爽热情的性格。可我确实对于山东的电影大数据,却相当不解。

GDP高而票房低的情形,在山东省内各地级市更加明显。

2018年全国城市票房排行前60名里,青岛市(第24名,约5.13亿)、济南市(第33名,4.15亿)、烟台(第50名,2.37亿)。

青岛、济南、烟台这三座城市,占全省24%的人口,却贡献了全省几乎一半的票房。

反观德州、滨州、聊城等地,GDP都是全国百强,电影票房却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

看来,山东人民不差钱,也很能花钱,但确实不怎么爱去电影院看电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

首先,作为一项文化娱乐消费,电影的市场票房和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分不开。

一般来说,人口越是集中在城镇,文化娱乐领域的消费力才越多。

而很多山东人对本省的吐槽是,山东除了青岛这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大城市太少。

截止2017年初,全国城镇化率高于平均值的省份数据,可以看出,山东的城镇化率不算高,排在10名开外了。

在东部沿海各省里,山东城镇化率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中小城镇和农村。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很多人说山东“土”的一个因素。不少山东网友也在反思这种给外地人的印象。

打开山东卫视,你会发现日常画风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而像武汉对湖北,成都对四川,杭州对浙江这种足以领军的省会城市,在山东是不存在的。济南的存在感一向很弱。

尽管新规划的济南市,2018年实现了GDP8862.21亿元,人均只排名全省第六位。其影响力位列内地27省会里最低的一个,远低于武汉之于湖北、长春之于吉林的地位。

没有领军的特大城市或者成规模的城市集群,城镇化率整体又不算高,自然限制了山东整个文化娱乐产业,甚至服务业的发展。

而这,又造成人口净流出很大,文化娱乐消费主力军的青壮年都外流了。

18-35岁的青壮年是影院消费的主力军。聚集着更多年轻人的一线城市,电影票房自然会高。

山东是全国人口净流出大省。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仅2017年就有40多万常住人口外流到其他省市自治区了,与对头河南省分列冠亚军。

而对于留在家乡的中老年群体,注意力以及审美早就被槽点满满的本省卫视收割了。

一年四季都在抗战的电视剧。

或者土里土气的广告。

有需求自然会有市场。那些过年回家看到卫视节目就嫌low的年轻朋友,显然不是那么了解山东省情。

这还不包括快手、抖音这些新兴内容平台的兴起,也会占据不少各个年龄段用户的时间。

当然,影视圈业内人士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这件事的。

作为观影主力的大学生在山东不算少。2017年,山东省内有高校150余所,大学生人数830余万,两项仅低于广东和江苏,排名第三。省内高校有接近一半在济南和青岛。

也就是说,目前山东省全年不高的票房里,还有一部分是济南和青岛两地的大学生贡献的,刚好与前文提到这两市的数据契合。

那春节档呢,山东人民总得去看看电影吧?

我问了身边几个山东籍朋友或者配偶是山东人的朋友。答案大部分是:都去喝酒了!

我公司一位联合创始人,江西人,在公司是酒量担当,聚餐时每次千杯不倒,可过年去山东丈人家,除了看春晚,就是喝趴下。

没辙,山东人太爱喝酒了。在各种名目的饮酒排行榜上,山东人必得头筹。

餐桌上一旦摆上酒,饭局时间长了,看电影之类的精神享受时间自然就少了。酒文化的旺盛一定程度上夺走了人们在其它文化娱乐消费上的时间。

在山东,喝酒是一种社交仪式,划拳碰杯,感情升华。而坐在影院看电影,交流较少,对好客的山东人民,好像有些沉闷。

图源:山东省统计局官网

2018年,山东省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都有大幅增长,但是仍然达不到食品烟酒的50%。

也许从消费观念上看,不差钱的山东人民更青睐吃吃喝喝的物质消费,和中西部的湖北、四川有比较大的不同。

有人说,孔孟之乡,耕读传家,遵守礼教,循规蹈矩,一直延续到现在,造成山东人普遍思想保守。

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山东人也成了招黑体质,山东名列“被地域歧视重灾区”。

但说山东人思想观念偏于传统和保守,应该不构成价值判断。

传统和保守同样意味着忠厚,老实,讲义气,对社会规则的高度服从。在山东的官方宣传中,“好客”“尚义”“礼仪之邦”等词汇也频频出现,构成了山东立体的人格。

比如“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一年间,山东的申请总量占据全国总量的1/4左右,成为最“敢生”二胎的省。

还比如,山东男人普遍喜欢谈论政治,做官的观念很强。

除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外,山东经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大家普遍求稳,缺乏创业和冒险精神。在山东人眼里,比国企更好的就是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了。

所以大家都喜欢往体制内挤,进而做官,光宗耀祖。这和东北人、西北人的观念差不多。

评论人叶克飞在一篇《一个山东人对孔孟之乡的绝望》里直言对家乡的失望:对权力的膜拜、过分讲人情,造成山东民营经济的弱势。

对电影类型的偏爱上好像也体现了这一点,比如以民告官为主题的《我不是潘金莲》,山东人对此的关注度就尤其高。

一点资讯曾有数据显示,在全国所有省份中,山东人对这部影片的关注度仅次于广东、河北。同时百度糯米数据显示,《潘》观影人数中,山东名列第五。

开句玩笑,难道山东人是奔着老乡范爷去的?

而据《齐鲁晚报》的报道,相比进口片,国产片在山东更受欢迎,尤其是军事和喜剧题材。比如去年的《战狼》和《羞羞的铁拳》。

这样的环境势必山东第三产业的落后、文娱消费观因素,导致这方面的消费能力比不上其他沿海强省。

莫非还有别的因素?或许,山东人民找影视资源的能力超然全国,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最新院线电影。

当然,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山东不会落下。

2016年,山东与湖北票房差距高达5亿,2018年已经缩小到不足2亿,未来超过湖北的可能性很大。

也就是说,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山东人正在走进电影院。

马路有话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仙女公众号“马路青年”的读者里,山东人最多。

这里是马路青年,老不正经青年人聚集地,也是一本面向青年群体的电子杂志。用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当下流行的文化和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擅长用犀利的角度、一针见血的言辞戳破表相。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山东人为什么不爱看电影?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7196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马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