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短暂统一、长期分裂,从中东蹂躏史看伊斯兰教有什么“先天不足”?

短暂统一、长期分裂,从中东蹂躏史看伊斯兰教有什么“先天不足”?

拿破仑小炒 2019-08-29 浏览87次
短暂统一、长期分裂,从中东蹂躏史看伊斯兰教有什么“先天不足”?的头图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伊斯兰教将四分五裂的中东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创造了灿烂文化。但中东一直不稳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乱。

中东之乱,源于两点:居欧亚非大陆的中心而处于四战之地,始终受到外部世界的压力和影响,造成民族和文化十分复杂;伊斯兰教的保守,能同化落后文明,但无法消化先进文明,民族融合进程停滞不前,派系斗争是假,民族分裂是真。

一、开阔的地缘,干燥的气候

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土耳其亚部分,是欧亚非大陆的十字路口,号称“七海之地”,是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南面,其东、西、北三面均是开阔之地,极易被入侵和征服。相比之下,中国古代、英国、美国的地缘相对闭塞,能保持置身事外,西欧大陆是个半岛,相对偏远,受到的外部冲击也较少。

中东地区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边缘有较高的山岭耸立。平原狭小,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它们分别是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的摇篮。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狭窄平原。中东也没有辽阔草原,植被匮乏。

气候炎热干旱,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淡水资源缺乏。

上天赠与了中东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外部统治者总是虎视眈眈;但没有慷慨给予它富饶的农业条件。在古代,没有农业的支撑,就难以建立有力的集权政府。

二、先知诞生前的中东

“安逸对于文明来说是有害的。”——汤因比《历史研究》

克服自然环境的挑战,是文明演进的最初动力。

中东居民最早培植了大多数的主要农作物,最早驯服了大多数的家畜,最早建立起农业村落。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最初的国家、最早的宗教和法律、最早的文字记载,都出现在中东。

公元前3500年,新月沃地就出现了城镇与文字,是人类文明发祥地

1、源远流长的波斯文明

中东的第一次统一是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崛起于伊朗高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与希腊征战不休,著名的马拉松战役、斯巴达300勇士,就发生在此时。

阿契美尼德王朝信仰拜火教,但局限于波斯贵族。

中东第二次统一是昙花一现的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很快分裂成四大王国。中东形成了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古帝国和以埃及为中心的托勒密王朝。两国都是希腊人占据统治地位,希腊语是官方语言,中东地中海沿岸受到希腊文化影响长达三百年。波斯文化、埃及文化与希腊文化开始碰撞融合。

崛起于伊朗的中亚游牧部落,吞并塞琉古帝国大部分领土,建立了安息帝国,也叫帕提亚帝国(前247-224年),信仰拜火教。帕提亚帝国的统治带有浓厚的游牧色彩,征战不止,但崇尚希腊文化,统治阶级一度使用希腊文,波斯文化与希腊文化在中东进一步融合。

在后面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个小小的游牧部落,就能令人炫目地踏平中东,从侧面可以看出中东政权的虚弱。农业短板与地理开阔,使得中东没有稳定统一的经济条件和地利之便。

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的屋大维消灭托勒密王朝。自此,中东的地中海沿岸和土耳其被纳入罗马帝国,伊朗和伊拉克被纳入帕提亚帝国。阿拉伯半岛依然无人认领。

中东的第三次统一是萨珊王朝(224-651年),被称为波斯第二帝国,建立者是帕提亚帝国的地方领主,重新以拜火教为国教,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古波斯文化达到巅峰状态。

萨珊王朝保持波斯文化的传统,兼容并蓄,吸收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其边界,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唐朝。中东的文化绽放,基本上都不是单纯本土文化的传播,而是与各种文化融合,特别是与罗马、希腊文化的融合,才使之灿烂夺目,后面的阿拔斯王朝也是如此。

萨珊王朝奉行信仰自由,基督教异端、犹太教和佛教在帝国不受限制,其中埃及、古叙利亚和亚美尼亚成为基督教异端的聚集地。

罗马与波斯为争夺亚洲,战争历经400年,双方交战数百次,两败俱伤。

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奠定了中东文明一些基本特点:

(1)一个西方的欧洲文明,一个东边的游牧民族,东西两边的入侵与对抗在中东历史上不断上演着。

(2)多种文化的碰撞,本土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不断交融,并同化游牧部落。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中东各族差异较大。

(3)宗教一脉相承,除了希腊王朝,其他王朝均以拜火教为国教。

(4)有个主导性的大国,才能将散乱的中东捏合在一起,经济基础依赖于东西方国际贸易商道上的垄断地位及其暴利。

伊斯兰教诞生后,只是取代了拜火教,中东的历史演变轨迹无本质变化。

2、落后的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置闭塞,水源匮乏,沙漠较多,只分布着零星的绿洲,长期与世隔绝,无人问津。军事帝国和商业城邦无法存在于这样的环境,因此阿拉伯人结成部落,互相照应,以游牧和劫掠为主要谋生手段,有时还给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充当雇佣军。

罗马帝国崩溃后,萨珊帝国与拜占庭帝国长期征战,红海的海盗泛滥,往返于叙利亚和也门之间的商队改走半岛西部的陆路,阿拉伯半岛西部的贸易开始兴起,至6世纪,麦加成为贸易中转中心,商业逐渐成为西部居民的生活方式。

先知诞生前的中东,分成明显的三块:东部的波斯地区,以本土文明为主,融合了希腊文明;西部的地中海沿岸,古叙利亚文明、罗马文明、希腊文明的结合体;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半野蛮半开化。

如果伊斯兰教不是诞生在落后的阿拉伯半岛,而是诞生在波斯或地中海沿岸,中东的乱象会好很多。

三、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宗教共同体,并以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完成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自创立起,就带有明显的世俗倾向和政教合一特征。

1、先知创立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并不识字,但于610年以遇见天使的名义创建了伊斯兰教。

按照宗教的三个核心问题,伊斯兰教是这样的:

1、世界是无所不能的安拉创造的,世界会在末日毁灭;

2、穆罕默德是最后的先知,通过《古兰经》向人类传布安拉的启示,每个人都要接受世界末日的审判;

3、人要听从安拉的指示,按照《古兰经》行事和思考,这样才能通过末日审判,升入天堂。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核心,后人还将《古兰经》中的行为准则汇编成法律《沙里亚》,对信徒所有的生产生活都进行了规定。

伊斯兰教不只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里提一下《古兰经》里的圣战表述:“被进攻者,已获得反抗的许可,因为他们是受压迫的。"“你们应当为主道而战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古兰经》将这种抵抗视作自卫反击,并且不能过分,叫做“吉哈德”。所以,伊斯兰的圣战,是一个中性词,更多的是反抗侵略,本意并不是征服扩张。将伊斯兰曲解成尚武与好战是极端主义者与西方人士的别有用心。

《古兰经》还明确规定,穆斯林要宽容基督教和犹太教。

相比犹太教的狭隘、基督教对异教的残忍、十字军的血腥,伊斯兰教更加温和。

2、统一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以理论指导实践,在麦地那建立第一个根据地。他以安拉的名义授权人们可以袭击麦加的商队,夺取战利品,以快钱笼络人心。

630年,穆罕默德率领万人队伍进军麦加,麦加不战而降,成为伊斯兰教的第二个根据地。

穆罕默德发动新的攻势,要求各个部落皈依伊斯兰教并缴纳天课,作为换取保护的条件。632年,穆罕默德几乎征服所有的阿拉伯部落。

把穆罕默德换成高祖,把《古兰经》换成XX思想,打江山的套路是一样的。思想第一,当思想工作与军事工作是同一班人马时,能量就相当高了。

穆罕默德是一个不识字的阿拉伯人,不懂得历史,完全不知道希腊罗马叙利亚的一切文化。他并不是像孔子、柏拉图、耶稣那样的纯粹思想家,他更是一个革命家与政治家

他没有留给信徒们以普遍意志的超越现实的终极价值,没有稳定的政府计划,也没有留下有力的教会组织来指导精神活动。他过早的世俗化使得信徒们难以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在整个伊斯兰教历史上,没有如基督教那样的托钵僧,没有佛教那样的苦行僧,也没有如儒家那样的层出不穷的思想家。

伊斯兰教更像是一种革命思想,一种神权统治秩序,对于落后一方而言,这是凝聚人心的最好选择。

四、阿拉伯人的扩张奇迹

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人高举伊斯兰教旗帜,打败雄踞中东的两大帝国,完成中东的统一大业。同时,伊斯兰内部出现了教派分裂,但这并没有阻止伊斯兰教扩张的势头。

1、四大哈里发的扩张奇迹

穆罕默德并未制定继承人,穆斯林选择伊斯兰教元老、穆罕默德的挚友兼岳父阿布·伯克尔担任哈里发,意为“安拉的使者的继承人”。阿布·伯克尔率军平息叛乱。

欧默尔(634-644年)继承哈里发后,将部落内耗的能量转化为对外征服的动力,征募穆斯林加入圣战。636年,雅穆克河战役中击败拜占庭;637年,卡迪西叶战役击败波斯军队。仅仅十年时间,便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在中东的属地,将萨珊帝国的疆域纳入穆斯林版图。

穆斯林堪称奇迹的扩张速度,无疑是天时地利人和,跟中国的农民起义一样。

1、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穆斯林的凝聚能力和同化能力超强,抢劫战利品的快速致富对于徘徊于饥饿边缘的阿拉伯人很有吸引力;

2、波斯与拜占庭两败俱伤,重税统治导致民怨甚深,中东人将阿拉伯人视作救星

到了奥斯曼(644-656年)和阿里(656-661年)时期,情况大不一样,疆域扩大,财富陡增,风气腐化,内斗不止,两任哈里发均被人杀害。爆发了大规模内战“骆驼之战”,死伤万余人。

660年,奥斯曼的堂弟、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在耶路撒冷自立为哈里发。穆阿维叶的支持者,除了叙利亚的阿拉伯人,还有大量的基督徒。

有利益就会有权斗,哪都不例外。

2、世俗化的倭马亚王朝

四大哈里发时期,疆域、人口和财富的膨胀,导致原有政体陷入困境。穆阿维叶拯救了混乱的阿拉伯帝国。

他定都大马士革,借鉴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采取哈里发世袭制,建立稳定的帝国式官僚制度。用一句熟悉的话来讲,穆阿维叶“窃取”了革命果实。

穆阿维叶的做法自然引起了不满,作为倭马亚家族的宿敌,库法的阿拉伯人拥立阿里次子侯赛因为合法哈里发,但在卡尔巴拉战役中身死。

卡尔巴拉事件后,伊斯兰教分裂成三派:

1、逊尼派,承认倭马亚哈里发在内的历任哈里发的合法性;

2、什叶派,强调只有阿里及其后裔才能出任哈里发;

3、哈瓦吉利派,反对任何形式的世袭制,任何成年男性穆斯林,如无罪过,皆可出任哈里发。

后来,什叶派、逊尼派内部由于权力角逐继续分裂。

实际上,哈里发只是下面的人推立的利益代表而已,从来没有教派之争,只有利益之争。

685年,马立克继位,实施高压统治,强势平叛,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强制推行阿拉伯语言为官方语言,发行穆斯林货币“第纳尔”。马立克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为穆斯林下一次扩张打下了基础。

阿拉伯军队横扫北非,柏柏尔人皈依伊斯兰教,711年占领西班牙,732年图尔之战失败,穆斯林的欧洲扩张得以遏止。在东部,伊斯兰领土到达了中国西部边境。

阿拉伯人的扩张只是在拜占庭帝国遇到顽强抵抗,716-718年,拜占庭人先后三次打败了倭马亚军队,并用火攻摧毁了倭马亚的舰队。

如果伊斯兰教没有将较大部分的精力消耗在同化波斯和突厥上,而是将最初充沛的活力放在欧洲,择机打败拜占庭,那么中东的伊斯兰文明将更加先进。只可惜,后来的中东乱象不断,直到1453年才征服拜占庭,但为时已晚,欧洲已经全面崛起。

停止扩张后,倭马亚王朝开始财政改革。针对阿拉伯人穆斯林、非阿拉伯人穆斯林(麦瓦利)、非穆斯林制定了税赋不一的税制。这也导致了很多非穆斯林为了避税,纷纷改宗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的致命问题是其多民族性质。阿拉伯人作为征服民族,在人口和文化劣势的情况下,用强大的武力和经济权力的让渡来统治不同文化的多个民族,统治基础先天薄弱。众人皈依伊斯兰教,是出于经济利益而非心悦诚服。一旦帝国露出裂痕,“墙倒众人推”,各地区纷纷独立,一切回归本质。

随着麦瓦利人数的越来越多,不平等导致的社会矛盾越来越紧张。阿拉伯是少数派的蛮族,其拥有的特权必然引起先进文明族群的强烈不满。

波斯人率先发难,联合什叶派推翻倭马亚王朝,拥立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为哈里发。

除阿普杜勒·拉赫曼逃亡西班牙外,其他倭马亚王族成员被全部处死。阿普杜勒·拉赫曼在西班牙割据自立,存续300年之久。

五、短暂的巅峰,长期的混乱

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实行政教合一的波斯政治体制,帝国从扩张转入稳定,伊斯兰文明开始形成并繁荣。但多民族造成的地方割据始终是阿拔斯王朝内部的最大威胁,再加上东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东很快陷入混乱。

1、改宗逊尼派

750年,阿拔斯王朝定都库法;762年,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营造新都巴格达,改宗逊尼派,摆脱当权的波斯人的控制。这跟隋炀帝营造洛阳一样,想摆脱长安关陇贵族的控制。

当时大部分民众都是逊尼派,曼苏尔首先利用波斯领袖阿布·穆斯林镇压什叶派叛乱,然后处死阿布·穆斯林。为什叶派和波斯的反叛埋下了种子。

所谓的派系,成为统治者手中的棋子。没有虔诚与否的问题,只是权力斗争与笼络人心而已。

2、轰轰烈烈的文化融合

阿拔斯哈里发极力推行伊斯兰教的神权秩序,完善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不惜巨资扩建麦加的克尔白清真寺,皇帝经常前往麦加朝觐以示虔诚。

阿拉伯人起于蛮荒之地,面对异族异域的先进文化,为了防止政权旁落,哈里发们竭力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兼收并蓄,通过大量翻译的书籍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统治。

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由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已能娴熟地运用希腊逻辑学和希腊哲学这种有力的武器,伊斯兰教亟需提高自身思辨性,才能对抗犹太教和基督教。

于是,一场持续两百年的文学翻译运动应运而生。哈里发马蒙(813-833年)以巴格达“智慧馆”为学术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翻译运动,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以丰富和发展伊斯兰文化。西欧所谓“文艺复兴”,主要就是复兴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科学。

阿拉伯的传播和整合,与萨珊王朝一样,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医学、数学、天文学、化学、文学、哲学得到大发展,大师辈出,理性和哲学思辨融入阿拉伯穆斯林文化,被称为“伊斯兰黄金时代”。《一千零一夜》就是此期间问世。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学、辩论学、诵经学完整体系得以建立。逊尼派和什叶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别发展为宗教派别,各自确立了教义学说体系。

“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里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里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所以能眼光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如果伊斯兰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继续同化各民族,将会改写中东历史。随着理性主义的热潮,哈里发国家的神权统治遭到质疑,11世纪后,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回到正统伊斯兰”的浪潮,伊斯兰理性主义学者被迫害,大量著作被焚毁,苏菲神秘主义登上舞台。从此,伊斯兰从开放走向封闭,苏菲神秘主义主导了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苏菲神秘主义,与中国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样,开启了社会风气从开放到封闭的大转向。伊斯兰教的同化步伐中止。

3、帝国的分裂

阿拉伯的文化程度远远落后于被统治的各族人民,伊斯兰教可以作为一种统一的统治秩序,但难以做到文化上的同化,民族分裂势力,始终威胁着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909年,艾布·阿卜杜拉拥立的哈里发自称是先知之女法蒂玛的后裔,建立了什叶派政权法蒂玛王朝。最富庶的埃及、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西部独立。

在法蒂玛王朝,诞生了什叶派新的分支“德鲁兹派”,盛行于现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

945年,波斯白益家族占领巴格达,控制宫廷,尊奉什叶派。波斯东部臣服于信奉逊尼派的萨曼王朝。白益王朝和萨曼王朝都致力于复兴波斯帝国的文化和制度。波斯独立,阿拔斯哈里发国家名存实亡。

4、游牧民族的统治

1171年法蒂玛王朝大臣萨拉丁在近卫军支持下发动政变,建立逊尼派政权阿尤布王朝。阿尤布王朝与阿拔斯王朝一样,从中亚引入突厥人充当士兵,也同样政权被反噬。

萨拉丁因抗击十字军成为伊斯兰世界的英雄,是库尔德人。

1250年,突厥马木鲁克人掌握军队,建立马木鲁克王朝。为增强政权合法性,拥立阿拔斯王朝皇室后裔为哈里发,以逊尼派为国教,哈里发实际上是傀儡。中东最富庶的地区均为马木鲁克王朝所占据,马木鲁克王朝统治时间达260年之久。

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马木鲁克王朝,开启了埃及的军人政治传统,持续到现代。

9世纪起,从中亚迁徙而来的塞尔柱突厥人作为哈里发的雇佣兵,取得哈里发信任,逐渐执掌兵权并伊斯兰化。999年,灭掉萨曼王朝。1055年,夺取巴格达,灭掉白益王朝。1071年,塞尔柱人在曼齐刻尔克战役中击溃拜占庭。波斯和土耳其尽入塞尔柱人之手。塞尔柱人基本承袭了哈里发国家的各种制度,尊奉逊尼派。帝国又暂时恢复了统一局面。

浓厚的游牧色彩,使得塞尔柱征服的庞大疆域难以维持,诸子分封后,很快分崩离析。到12世纪末,只有土耳其部分处于塞尔柱人的分支罗姆塞尔柱人的控制之下。土耳其的突厥化翻开了伊斯兰世界的新篇章,它是奥斯曼帝国的前身。

突厥人的近亲-蒙古人,从亚洲强行闯入,蹂躏中东。1258年,旭烈兀摧毁巴格达,屠杀至少80万人,并攻陷叙利亚。1260年,马木鲁克军队在艾因·扎鲁特战役击败2万蒙古大军,蒙古西征自此结束。蒙古人以阿塞拜疆的大不里士为中心,建立伊尔汗国。1295年,伊尔汗国正式皈依伊斯兰教。蒙古帝国给中东带来的血泪史,罄竹难书。中东呈现东西分裂之势。

崛起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突厥人,在帖木儿的带领下,灭掉伊尔汗国。1400年,与马木鲁克王朝交战,占领叙利亚,焚毁大马士革,并在安卡拉战役几乎灭掉正在崛起的奥斯曼帝国。1405年,帖木儿去世,帝国内乱。中东又被蹂躏了一遍。

昙花一现的帖木儿帝国,给波斯地区留下了权力真空,源于中亚的土库曼突厥人在随帖木儿的征战中逐渐壮大,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建立白羊王朝,尊奉逊尼派。白羊王朝的兴起引起了奥斯曼帝国的注意,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斗中逐渐衰落。

从13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的250年时间,中东几乎全部处于游牧民族统治之下,巴格达与大马士革毁于一旦,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倒退。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每一个游牧民族统治者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并很快被同化,中东文明始终没有中断。

在百年翻译运动中,伊斯兰教显现出统一中东各族文化的潜力和趋势,若能持续下去,中东将大为改观。但是,11世纪的苏菲神秘主义扭转了这个趋势,游牧民族大肆入侵极大破坏了伊斯兰文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重新抬头,在同化游牧民族上花费了大量精力。

从此,中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伊斯兰文明是游牧民族的大熔炉,但始终无法同化地中海沿岸和波斯的先进文明。

六、东西对抗,伊斯兰教停滞

1、游牧民族的奥斯曼帝国

罗姆塞尔柱解体后,其中一个小型部落位于土耳其的索谷德小山村,这就是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前身。然后与帖木儿一样,很快扩张成为大帝国,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就。

中东就是这么奇葩,一个小小的战斗力爆棚的游牧部落,就能以小吃大,建立庞大帝国,中东历史上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1517年,奥斯曼帝国灭掉马木鲁克王朝,中东的东部领土悉归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以逊尼派为国教,但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都是合法宗教,同样受帝国保护。

奥斯曼帝国最初对待什叶派的态度暧昧,但萨法维王朝建立后,开始明显的抵制什叶派。

2、波斯人的萨法维王朝

中东的西部,是1501年推翻白羊王朝而建立的萨法维王朝,成为第三波斯帝国。土耳其突厥化了,但波斯保持了本土的文化和传统。尽管萨法维统治下的绝大多数突厥人和波斯农民都是逊尼派,但它依然以什叶派为国教。

当时的波斯,在情感上倾向于什叶派(阿里的儿子侯赛因娶了萨珊王朝的公主,使得之后的什叶派伊玛目有萨珊王族的血统),因而推崇什叶派,这有利于团结波斯民族。伊朗的逊尼派为了躲避迫害而纷纷逃往奥斯曼帝国寻求政治避难。这使得波斯与大部分是逊尼派的土耳其人和其他穆斯林民族区别开来。这也是如今伊朗问题的一大原因。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阶级是游牧民族,萨法维帝国致力于复兴波斯文明。伊斯兰教只是他们的工具而已,谁也没有想过去革新它,保持惯性。

到了18世纪,两国衰落,西方全面崛起,对于习惯了战场上获胜的穆斯林而言,这些变化似乎就是安拉的惩罚。当失去了武力优势后,帝国的分裂接踵而至。欧洲人的干涉使得中东乱上加乱。伊斯兰教是他们用来反抗的武器,却无法用来指导建立现代的稳定秩序。

小结

由于开阔的地缘环境和薄弱的农业基础,中东的统一政权经不起打击,“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伊斯兰教的出现让中东有了统一的文化基础,但与基督教统一欧洲、儒家统一中华民族不同,诞生于落后地区的伊斯兰教先天不足,亟需革新才能融合各民族。

百年翻译运动的噶然终止,再加上游牧民族的侵害,使得伊斯兰教始终在传播,却再也没革新,其保守导致它能同化外来游牧民族,却难以消化本土先进文化,民族融合始终没能完成,层出不穷的教派斗争成为民族分裂的工具。

直到现在,中东除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地区,从不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自豪地认为自己是埃及人、叙利亚人、伊朗人、土耳其人等等。

伊斯兰教的因循守旧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不仅没能吸收西方文明,反而有回归原教旨主义的倾向。

THE END

伊斯兰教始终没有理清世俗与信仰的界限,以伊斯兰教来全方位指导近代和现代生活,无疑是缘木求鱼,堕落到13世纪西欧的神权统治。

伊斯兰教的兴起虽没能完成民族融合,但弱化了民族主义,当近代中东以民族主义取代伊斯兰主义,谋求国家进步时,依然步履维艰,稍有不慎就会堕落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短暂统一、长期分裂,从中东蹂躏史看伊斯兰教有什么“先天不足”?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75291.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拿破仑小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