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科学是如何帮艺术品鉴定师“查出真相”的?

科学是如何帮艺术品鉴定师“查出真相”的?

手望 2020-02-24 浏览217次
科学是如何帮艺术品鉴定师“查出真相”的?的头图

艺术界最大的新闻往往是:谁谁谁的画作又拍出了惊人天价,谁谁谁的画作又设下了市场新标准……普通人面对如此巨额的数字,难免眼热,偶尔做梦自己有这么一幅画作。

当然,图谋不轨的人也是抱着这个想法。金钱的力量,让拍卖界屡屡上演以假乱真的好戏,看走眼的富豪有时候几千万美元就此打了水漂。

如何制作一幅逼真的赝品呢?

●电影《无双》中郭富城饰演的伪画师

首先,你肯定要熟悉对应的画家——他的签名是什么样的?他的作画习惯、技巧是什么样的?

其次,你不能犯错:那个年代该用什么油画颜料?例如白色该用铅白,还是锌白?最后,你还得会做旧。有人开玩笑说,最好直奔罗马,上什么旧教堂刮点灰喷上去,这样才能以假乱真。

●一幅伪造的波洛克作品,伪造者却不小心把艺术家的名字签错了

但当你结束如此精细的工作,美滋滋地以为自己瞒天过海,却偏偏有人抓住了你作假的纰漏,你一定很好奇,是谁抓住你的,又是怎么抓住你的?

能抓住这些犯罪分子的人,名叫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现任苏富比拍卖行高级副总裁、科研总监。据估计,他负责的Orion分析实验室每年替苏富比鉴定超过1亿美元的艺术品,可谓业界翘楚。

●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

是他用显微镜,一寸一寸地扫描画作表面,寻找掩藏在涂料里的灰尘、头发、污垢,细细进行检测。

最后,在一抹蓝色中,他找到了你作假那天穿的衣服纤维。红外光谱分析显示,纤维成分是聚丙烯——请问,有哪位十九世纪前的画家是穿着摇粒绒衣服作画的?

上面的故事,来自于马丁职业生涯中的真实案例。

过去鉴别艺术品,总是靠艺术史学家的分析:画家们是怎么作画的?画的内容、技法,有没有超出时代的、不寻常的存在?但有句话说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做赝品的人未必就是一群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们可能同样倾心艺术,一样对该有的知识了如指掌。

这就是为何现如今的艺术市场,越来越仰仗科学的参与。

尽管在大多数人眼里,马丁像是一个科学家。但他却时常戏谑,自己干的是侦探的活儿:科学是他发现细节的工具,而这些细节,层层堆叠,逐渐带领他找到真相。

●马丁接受《60分钟》采访,介绍自己如何鉴别赝品

他似乎是上帝派来专门做这件事的人。

13岁时,马丁的父亲送给他一台显微镜、一份化学试剂盒,还送他去上美术课了。他对科学、艺术,都是一样兴致满满。而他儿时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读侦探小说,尤其爱读主人公是法医的小说。

这可能跟他父亲的工作有关系。父亲是一名情报工作人员,尽管小马丁不知道父亲工作的具体内容,但他隐隐约约,还是体察到了父亲周围那么一点神秘的气息。

不过,他终究还是对艺术更感兴趣一点。十几岁的马丁画功已经非常出色了,闲暇时间里,他喜欢在博物馆里搭着画架,临摹自己中意的作品。

有一次,他复制完毕,要带着自己的画作离开博物馆时,却被馆长叫住了。馆长一脸严肃,要求这位年轻人把展出的画放回原位。

原来,馆长把他的临摹作品误会成了真迹。这个小小的插曲,也成了他未来人生的某种预示。

●马丁当时临摹的画作——威廉·梅里特·蔡斯的《破损的水壶》(Broken Jug)

成年后的马丁,成为了一名美术馆管理员——负责修复的那种。申请这份工作时,他提交的简历里全是他临摹的画。因为画得实在是太像了,美术馆里负责招聘的人都大吃一惊。有些人甚至起了不必要的担忧:

“你说,我们教他这些修复画作的知识,他会不会以后跑去做赝品啊?”

但靠他的实力,马丁还是顺利过关,学习起了如何修复油画。很快,他便开始把自己对科学的认知,结合到工作中去。

●修复前后的两幅油画

当时,修复油画很大程度上是手艺活儿:靠听、靠看、靠感觉。马丁不一样,他跑遍了美术馆周围的大学,四处借用、求租实验室的器材:显微镜、红外摄像机、X光机。依靠这些仪器,马丁可以把修复的活干得更精细、更准确。

渐渐地,随着艺术品价格水涨船高,马丁的工作也逐渐向鉴定赝品转移。这时候,他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Orion,开始提供鉴定服务。

这对他的技术提出了新一层级的要求。鉴定过程的第一步当然就是放大来看、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来看。

假如在亮光下,画作中的荧光增白剂会暴露,那么这幅画的年份显然老不到哪儿去。还有艺术家的签名,也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尽管有些签名足以以假乱真,但在体视显微镜放大九十倍的情况下,足以看出这样的签名是否是在真实签名之上精确临摹的。

第二步,就是做元素分析。

每个时期,艺术家所用的油画颜料中,可能用到的化合物、包含的元素都很不同。铅白和锌白只是其中的一个小例子。红色颜料中的镉和硒,则是一幅画作是在19世纪后完成的标志。

●利用手持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画作所含元素进行分析

再往深了看,就到了分子层面的分析。

马丁利用的是拉曼光谱技术。简而言之,你可能会知道该用包含哪些元素的颜料作画,却很有可能不小心粘进去了一点现代的材料——在技术的精细检测面前,所有细节都会暴露无遗。

但做这一行,要成为伟大人物,就像是伟大的侦探一样,你必须要有过硬的品性。这一行,涉及的金钱数目,是足以让人起杀心的。而作为鉴定者,马丁必须不偏不倚,坚持自己的立场。

马丁职业生涯中最紧张的时刻,来自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庭审判。

●2011年,经营了165年的纽约Knoedler画廊,最终以赝品欺诈的丑闻草草关门

1994年起,在15年的时间里,纽约Knoedler画廊一共出售了40幅声称由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ack)、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和罗伯特·马瑟威尔(Robert Motherwell)等现代艺术家创作的赝品,画廊从中获利高达八千万美元。

Knoedler画廊有165年的历史,许多客人都闻名而来。而当2011年这些欺诈行为逐渐浮现出水面时,法院内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

作为一名这方面权威的专家,马丁被邀请到证人席上,提供分析。马丁的发现中最为有力的证据是:同一层白色油漆、同种类型的颜料在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里集体出现,就好像他们约着一起买颜料、一起用同一种技术作画一样,实在太过巧合。

●波洛克、罗斯科等现代艺术家的画作是作假人的最爱,一是因为现代油画的颜料、材料方便找到准确匹配,二因作假的人普遍认为其艺术风格易于复制

这已足够说明些什么。但证人席上的马丁,还要经历另外一层考验。对方在垂死挣扎时,奋力污蔑他的人格——八千万美元,是一个任何人都会拼命的数字,还有什么比质疑专家证人的可信度更有效的方式吗?

他们庭内指责马丁,有意无意地破坏了样品,提供了有偏见的报告;对方的律师团一共给他发出了六张传票,从他手里拿走了超过8000份的文档、电子邮件。但这样的精神折磨,并没有让他后退一步。

后续的调查,证明马丁是正确的。

所有的画,皆来自于一名73岁的中国移民。他在自家车库里,用马丁鉴定出来的白色颜料,日复一日地涂抹在赝品的画布上,为了获取卖出赝品画的暴利,从来不乏铤而走险的人。

在某些人眼里,做赝品可谓是“骗得几千万美元最道德的方式”。做赝品的人,则是劫富济贫的罗宾汉,算不得道德低下;而过于精美的赝品,甚至都可以成为同样杰出的艺术品——说实话,如果一个人钻研了技艺、醉心于技术,做出一幅美得能唬过专家法眼的作品,这件赝品难道没有艺术含量吗?

但对马丁而言,这些都不重要。

他将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内“替不能言说自身过往的病人做检查”。他从不断言真假,他只提供证据。不偏不倚,是他秉持的信念。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科学是如何帮艺术品鉴定师“查出真相”的?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95481.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