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爱因斯坦与他的三位情人,你都知道吗?

爱因斯坦与他的三位情人,你都知道吗?

MY分享站 2020-04-27 浏览196次
爱因斯坦与他的三位情人,你都知道吗?的头图

与文学家相比,我们较少注意科学家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第一,科学家的爱情故事大都平凡普通,不若文学家的爱情那样波涛汹涌,令人荡气回肠。谁喜欢看没有张力、情节平淡的八点档呢?

会有如此的差异当然跟大部分科学家的人格特质有关,一般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较理性正直、朴实单纯、诚恳少言。因此,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则较为少见。

第二,科学家的爱情,通常与科学家的成就、研究成果无关。文学家可能因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际遇,而写下传诵千古的文学作品;或是文学家的作品,会因为他自身的凄美经历而更显得感人肺腑。但我从没有听过,一个科学家因为过于思念某一个女人,因而写下令人赞叹的科学方程式。

不过,对于名人的感情世界,人们多少还是会感到好奇,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谈谈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较正式的三个情人。

高中时的初恋:寄宿家庭的女儿玛莉

爱因斯坦的初恋,是在他16岁的时候。高一时他利用一纸假证明,从德国慕尼黑中学中辍,逃到意大利与父母短暂同住(没错,爱因斯坦还曾经是中辍生)。爱因斯坦为了将来能进入瑞士的苏黎士技术学院,必须补足高中学历,于是他待在苏黎士附近的亚劳中学就读,并寄宿在学校老师的家中。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女朋友便是寄宿老师的女儿──玛莉(住人家家里还追人家的女儿啊)。

玛莉当时已经18岁,刚完成师范教育,回到家等待至附近的村庄教书。这二人的恋爱,双方家长倒是都颇为欢喜。年轻人第一次谈恋爱,当然免不了开始写些肉麻恶心的情话,像是“你这可爱的小阳光,对于我的幸福是如此不可或缺”、“我现在才明了何谓相思使人瘦,但爱让我好幸福,远远胜过相思苦”等。看爱因斯坦写这些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情话,我还真的宁愿去读他的“宇宙方程式”。

这段恋情颇为平凡,大概就像一般情窦初开的青少年一般,而这段简单清纯的初恋,也只持续到爱因斯坦上大学后不久。波西米亚式的大学新生活,以及爱因斯坦专注科学的本性,让爱因斯坦决定与玛莉分手。虽然玛莉数度积极挽留,但爱因斯坦似乎显得冷漠而残酷。青少年的恋爱,往往极易点燃却又快速熄灭,捉摸难定。

第一任妻子:大学同学米列娃

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女朋友,也是第一任妻子,就是爱因斯坦在苏黎士技术学院物理系的同班同学,也是班上唯一的女生──“米列娃”。米列娃比爱因斯坦年长三岁,根据记录,她“走路有点跛脚、经常肺结核复发、聪明严肃、意气消沉、忧郁、娇小纤细、又黑又丑”,并不是很讨人喜欢。但她对科学的热爱与深邃的思想,却打动了爱因斯坦,被爱因斯坦视为灵魂的伴侣。

米列娃可说是贯穿爱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女人,她让爱因斯坦经历极大的情感起伏与爱憎情仇。米列娃所创造的“情场”,一辈子都深深地对爱因斯坦作用着,时而吸引,时而排斥,使物理界“场论”的绝世高手爱因斯坦也难以挣脱。可见“情场”可是比“力场”难解多了。

大学时代,爱因斯坦与米列娃共同徜徉在智识与情爱的大海中、相依相偎,共谱科学与爱情的乐章。这种包含了理性科学的浪漫爱情,让爱因斯坦满足而幸福。他时常幻想着,将来和米列娃结成伴侣后,可以一起在大学任教他最喜爱的物理学,共同激荡知识与爱情的火花,携手追寻宇宙的真理。

不过这个想法之后就破灭了,因为米列娃的成绩始终没有通过大学的毕业标准(而爱因斯坦也只是低空飞过),由此看来那个时代要大学毕业也不容易啊!

爱因斯坦当时虽深爱著米列娃,但米列娃的个性、外表和健康等因素,都让爱因斯坦的父母亲非常不喜欢她。当爱因斯坦向他妈妈说:“米列娃会变成我的妻子”时,他妈妈“扑倒在床上像孩子般哭了起来”。爱因斯坦的妈妈曾对他说过:“你是在毁掉自己的未来”、“好人家不会要那种女人”、“等你30岁时,她已经是老巫婆了”。

这些话虽然充满情绪、难以入耳,不过如果我们事后来看二人的关系,父母亲许多看似现实,扼杀爱情的观点,的确也有几分道理。

不过由于爱因斯坦天生反骨,厌恶任何权威,父母的反对反而让他内心燃起烈焰,更意志坚定要和米列娃在一起。只是大学毕业(1900年)后,爱因斯坦自己也不好过,由于他在学校得罪不少了原本很支持他的老师(因为他总是我行我素,自我意识强烈,不尊重老师),所以求职工作一直不顺利,而米列娃这时候也怀孕了(爱因斯坦果然一直走在时代的尖端,连未婚怀孕都是)。因为工作与未婚怀孕的关系,二人分隔二地很少见面,爱因斯坦也从没将米列娃怀孕的事告诉自己的父母。

米列娃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儿(1902年)。奇怪而又遗憾的是,爱因斯坦似乎从没见过这个女儿,而之后没多久这个女儿好像人间蒸发了一般,从此未再被人提起。有一说是死亡了,另一更可能的说法是她被米列娃的朋友收养了。每次想到这,我总是十分难过,很想知道爱因斯坦的这个大女儿后来的下落。

1902年,爱因斯坦终于在朋友的帮忙下,得到了瑞士专利局一个低阶公务员的职务。而他的父亲也在这一年逝世。去世前终于同意他和米列娃的婚事,爱因斯坦总算如愿娶了米列娃。1904年,爱因斯坦的长子汉斯出生。1905年(爱因斯坦的奇迹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了表数篇重要的论文(其中一篇即为“狭义相对论”),之后获得博士学位。1910年次子爱德华出生(爱德华后来和母亲米列娃一样患有精神疾病)。

狭义相对论发表后数年,爱因斯坦开始声名大噪,但爱因斯坦与米列娃却开始感情生变。就像许多情人们分手后常在问的:为什么原本浓烈的爱情,会逐渐变成彼此憎恨?感情的事恐怕连当事人都弄不明白。

猜想可能的原因有:爱因斯坦过于专注在科学工作上,那时他正用尽心力在发展“广义相对论”,忽略了家庭的责任;米列娃原本也有意从事科学研究,但无法如愿,因此对爱因斯坦的名声成就带有嫉妒的复杂情绪。米列娃忧郁阴沉的情况愈加严重,而爱因斯坦对感情则更加退缩。

总之,就像大部分破裂的感情一样,恐怕双方都必须各负起一部分的责任。隔二年(1911年),爱因斯坦的第三个情人开始介入,也就是爱因斯坦的表姐“艾尔莎”。

第二任妻子:表姐艾尔莎

艾尔莎也比爱因斯坦大三岁,她和爱因斯坦的亲戚关系其实很密切,艾尔莎的父亲是爱因斯坦父亲的堂哥,而她的母亲又是爱因斯坦母亲的妹妹(二边都算是亲戚)。

艾尔莎此时的出现刚好符合爱因斯坦当时的心境,艾尔莎和米列娃是明显的对比,艾尔莎具备较传统的妇德,她像是爱因斯坦的母亲般照顾她,而这正是此后爱因斯坦所需要的。科学上光芒万丈的爱因斯坦,不再需要狂野浪漫的爱情,也不需要另一半跟他有智识上的激荡与分享(此时他身旁已有太多优秀的科学家),他需要的只是宁静和乐、备受照顾的家庭生活。

接下来的几年,米列娃与爱因斯坦的关系每下愈况,几乎陷入对立的僵局,虽然米列娃仍试图修复彼此关系,但获得的是爱因斯坦的冷酷以对。爱因斯坦处理感情纷扰的办法,就是一头栽进科学的领域中。他对付科学问题时展现的毅力与执著,刚好和他对付爱情纠葛的无能与没耐性形成强烈对比。爱因斯坦虽然是人道主义者,对人类全体的问题颇为关怀,但他对周围的亲人朋友却常显得疏离冷漠。

此时艾尔莎也节节逼近,她要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并和她结婚。米列娃因为情绪的压力,后来开始出现身体与心理方面的疾病,甚至一度住进了疗养院。终于,在二人分居多年之后,于1918年协议离婚。爱因斯坦开出来的条件是:“若你跟我离婚,以后如果诺贝尔奖颁给我的话,奖金全部归你。”那可是一笔大数目,约为当时教授年薪的10倍。

哇!这真是太了不起了。首先,爱因斯坦对自己将来能获得诺贝尔奖真是信心满满。再者,居然拿崇高的诺贝尔奖金当赡养费,真是空前绝后。(后来爱因斯坦果然因为“光电效应”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与米列娃离婚后的隔年,爱因斯坦与表姐艾尔莎结婚(艾尔莎之前曾结过婚又离婚,与前夫生了二个女儿)。他们的婚姻一直持续到艾尔莎过世为止。这是一段稳定共生的婚姻,因为彼此各取所需。艾尔莎乐于服侍照顾先生,也喜欢先生的声名远播,享受名气带来的身份地位。而爱因斯坦则乐于接受老婆的照料,为他打点生活琐事,让他能安心宁静地沉浸在自己的宇宙大业中。

有人曾问过艾尔莎是否了解“相对论”。她回答说:“喔,不,我不了解!虽然他已经跟我解释过很多遍了,但那对我的幸福不是必要的。”或许这也是艾尔莎与米列娃的不同之处。笨的人就是时时崭露着他的聪明,而聪明的人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要变笨。

爱因斯坦一生中的情人,每个年纪都比爱因斯坦大,或许这是种巧合,也或许对知识上的天才爱因斯坦而言,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他的照料与指引,正是他所需的。

致死不渝的真正情人:科学

其实,不管是玛莉、米列娃或是艾尔莎,都不是爱因斯坦真正的情人。对千山独行,开擘宇宙大业的叛逆者爱因斯坦来说,真正让他终其一生念兹在兹、缠绵悱恻、辗转难忘的情人,唯有“科学”。“科学”才是爱因斯坦一辈子,致死不渝的情人。

认识科学家的感情世界,并无助于我们理解他们在科学上的贡献,也不会让我们对方程式有更深入的体会。但知道了纵使伟大的科学家,也有如平凡人一般的感情挣扎与情感需求,却会让看似冷冰冰的科学研究,增添了些人性的亲切,也贴近科学家在孤单的真理追寻路上,那颗炙热的心。

没有波涛汹涌,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不代表没有甜美幸福的爱情。有时涓滴细流的平凡感情,更让人感到温暖喜乐。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爱因斯坦与他的三位情人,你都知道吗?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03405.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MY分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