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空虚迷茫?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空虚迷茫?
01.
生活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追求幸福做出了很多努力。有些人选择购买价格高昂的奢侈品,满足物质享受;另一些人选择去期待的城市/店铺打卡,享受丰富的体验。
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无论哪种享受,自己都难以真正地沉浸其中。付出很多努力,却依然感到生活没意思。
为什么我们总是沉浸在莫名的空虚和迷茫中?我们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幸福如何才能实现?
《缺爱》一书的作者、法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专家Robert Neuburger认为,想要体验到幸福,重点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强烈的“存在感”——我们能否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我们一切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沉大海,注定无法带给我们想要的回报。 02.所谓“存在感”,即是令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认可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存在感,就是确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
存在感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在于: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往往感受不到它,但当你没有它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的缺失。
被当作透明人、和爱人分手……在那些存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刻,我们往往会感到恐慌、痛苦。存在感就像呼吸,当它遇到阻碍时,反而是我们最容易注意到它的时候。
存在感的另一个特性,是它只能从我们和他人的关联中产生。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遗世独立”,我们将在后文中详述这一点。
*生而为人,存在感对我们来说不可或缺。
Neuburger认为,存在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基础的安全感。当我们拥有存在感,我们的内心世界能够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我们能够确切地感知到,自己就存在于此时、此地,而这令我们感到有所依托、有归属感。
这种与外界的联系,还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状态。当我们安稳地处于当下,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未来如何规划。
拥有存在感时,我们往往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感到踏实;生活也是充满期待、生机勃勃的。可以说,存在感是意义感与满足感的起源。而当存在感缺失,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像是被斩断了。我们时常感到无所依托、缺乏一种根本上的安全感。
我们可能总是沉浸于对过去的追忆、或是枯燥的重复中。我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无法规划未来、拥有梦想。
我们每天都“行尸走肉”般地活着。长此以往,我们就可能陷入抑郁、或是绝望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03.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Neuburger认为,存在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我们从出生开始、持续建构的过程。
一开始,在父母的目光下、以及社会的支持下,我们学着存在。从原生家庭所得到的关怀和认可,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初始的信心,即“我”在这个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家庭对“我”的存在负有责任。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逐渐坚定了自己值得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信心。 在出生时获得过足够的爱、曾经被原生家庭接纳过,是我们建立存在感的第一步。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例如:出生时因性别或时机等原因不被期待),没有在童年时期得到本应获得的爱、接纳与认可,因此,ta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存在的感觉。
除此之外,在成年后,生活中各种会打击到我们重要关系和人格的突发事件,也可能令我们的存在感变弱。比如说,失恋、长期受到精神虐待,或是生活在淘汰率超高的严苛环境中。这些时候,我们都会感到自己不被身处的环境所认可,丧失归属感。我们感觉世界上不再有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已经建构起的存在感产生质疑,也会丧失存在的欲望。 04.
存在感对我们至关重要,当它缺失时,获得存在感会变成我们最为迫切的欲求。
遗憾的是,人们经常选择一些不够有效、甚至适得其反的方式去寻求存在感。比如说:
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大声地宣告自己的存在,来抵抗存在感的消散
Ta们可能高高在上、总是冷淡待人,也可能作风浮夸、经常用力过猛。Ta们试图通过抬升自己、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获得优越感,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却拉大了ta们同其余人的距离,甚至让ta们沦为“孤家寡人”,反而加剧了内心的孤独和空虚感。
将对存在的恐慌,固定在一个被认为能填满所有空虚的人身上
Ta们可能经常沉浸于对他人的迷恋中——通过无限美化对方,将对方变成某种“精神依托”,来支撑自己内心空虚的精神。在这种狂热的感受中,ta们体验着“自己的存在”。
然而,激情是有饱和点的,欢愉和享乐总是稍纵即逝。为了避免激情衰弱,这些人只能不停更换对象、寻求新的刺激。在过程中,ta们失去了建立深入、真实关系的机会和能力,也丢掉了真正能够实现稳定存在感的可能。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人们会试图通过自残、毒品等手段寻求存在感
实际上,这些人试图让关系对自己来说变得无关紧要。Ta们想要让自己无需再依赖于他人,就能获得存在感。
但这是不可能的。正如开头所说,存在感本就依托关系而生,只有这些能够将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关系,才可能让我们找到存在感。
以上这些寻求存在感的方式,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想要获得存在感,我们必须努力修复关系,把自己重新编织进群体和社会中。我们要重新建立起对社会的兴趣,与他人建立关联,将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以及活着的意义感。
05.
但在一段没有尊严的关系中,我们是不可能建立存在感的。Neuburger在书中指出,想要获得存在感,我们需要的是“有尊严”的关系。
什么是尊严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尊严就是拥有选择的自由。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是否是有尊严的(个体尊严/自尊)。“我”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中的重要关系吗?“我”对于自己的命运有一定的自主权吗?
二则是,我们与他人/世界的关系是否是有尊严的(群体尊严)。“我”能够被关系中的另一方(或群体中的其他人)所认可、接纳、尊重吗?
反过来,这个关系/群体(例如:婚姻、公司)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能够令“我”接受与认可吗?如果它运行不善,或是与我个人的准则相背离,“我”能够自由地对其采取行动、甚至离开它吗?
一方面,我们寻求个人自由,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寻求被外界接纳、做出符合外界准则的行为。每个人的不同经历促使ta们对这两种需求有不同的偏好(对有些人来说,个人自由重要得多,另一些人则认为,归属和接纳才是ta们所追求的)。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偏好以及当下场景,灵活地选择和应对,让这两个层面的尊严达成妥协。
在有尊严的关系中,我们能够感到自己是自由的、而外部环境是友善的。我们能够打开内心与外部世界的链接,允许自己与世界产生联系,逐渐建构出自己的“存在感”。而正是这种“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状态,令我们愿意相信,活着是一件有意义、值得期待的事。
06.
越是感到空虚、迷茫,说明我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程度越低,我们也就越是需要关注自己的尊严,重视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但我们经常误会了“自由”的真实含义。
在很多人看来,自由的“秘诀”在于摆脱依赖和牵绊——当“我”无需依靠任何人,也没有被任何关系捆绑,“我”就不会被束缚,不会被背叛,也不会受到伤害。
这些人试图追求一种全然、绝对的“独立”,斩断依赖,避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切倾注感情。
但这会适得其反。这种自我隔绝的生活方式,看似是在追求自由,却会令ta们陷入没有存在感的危机之中,反而彻底失去自由。
存在就依托于关系之上,我们所谓的“自由”,其实是选择各种依托的自由。也就是说,关系本身必不可少,但到底要存在于哪种、哪些关系中,却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
真正的“自由”,建立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上。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需求,去融入一些能够带来归属感的关系,编织出自己的关系网络。当这个网络足够复杂、多样、宽广,我们就在不同时刻有了更多的路走。换句话说,当我们依赖的东西更多,我们反而是更加独立且自由的。
07.
说了这么多,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只有跟其他人建立关联,生活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和满足感。
这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拥有的各种关系。无论是家庭关系、亲密关系,还是职场关系,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的“最终责任”,或是“最终所得”。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可能误以为某个人、某个群体是自己的“精神支柱”,我们绝不可能离开ta/它。但归根结底,这只是一种幻想。我们其实一直都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随时修正、离开那些有害的关系,为自己建构出新的关系网。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出“社会感”。
“跟社会生活相适应,是心灵最关键的任务。”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Adler认为,我们都应当培养出一种与他人的伙伴关系。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将他人的福祉纳入考量,看到帮助他人成功也能为自己带来好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借助对他人有帮助的方法,达成自己的各种目标。
我们要努力让自己跟其余人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以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方式,克服自己所面对的重重困难。 这一观点也可以用Neuburger在书中的一句话以概括:“很多人都走错了路,一心想把自己变成重要的人,却不知道一定要为其他人的生活做贡献,才能实现该目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纯的享乐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感。人人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仍未停止对自己本质的追问——“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Neuburger在书中写道,当一个人拥有存在感时,生命的意义自然会显现,因为感受到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会让人觉得存在是有意义的。
生而为人,我们的命运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为自己建构出某种“存在”。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体味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就能真正地感觉到幸福临近。
以上。
References:
Adler, A. (2013).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Psychology revivals). Routledge.Neuburger, R. (2014).Exister: le plus intime et fragile des sentiments. ?ditions Payot.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空虚迷茫?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14430.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