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为什么说野猪的一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大熊猫?

为什么说野猪的一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大熊猫?

动物速递 2020-12-16 浏览48次
为什么说野猪的一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大熊猫?的头图

野猪这种动物,在以前是很常见的,它们常常出没于山野田间,毁坏农作物,一度被当成害兽对待。后来“消失”了一段时间,即便是在深山老林中也很难见到它们的踪迹。

得益于我国在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上面的成效,这十几年间,野猪的数量逐渐增多了起来,在局部地区,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令当地农民“谈猪色变”。

比如2019年5月中旬的时候,河北保定易县白麻村的大量农田,刚播下的粮种在一夜之间就被成群的野猪吃光了。放眼世界范围内,野猪泛滥所带来的危害也屡见不鲜。

野猪泛滥之后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方面就是毁坏农作物,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野猪是相对社会性动物,尤其是雌性野猪,是相当合群的,常常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一起行动,大型的野猪群甚至能超过几十乃至上百的成员。它们以各种植物性质的食物为食,各类农作物亦是它们的取食对象。

成群的野猪,每晚会行走大约2-15千米去觅食,覆盖面积超过100公顷。而且野猪的觅食行为往往包含了社交活动,这就意味着在农田里面,它们不仅取食农作物,还在田间玩耍嬉戏,践踏农作物,对农作物带来毁灭性打击。

除了毁坏农作物之外,成群的野猪横穿马路,也会带来一定的车祸风险。当然,野猪过量所带来的危害也不仅仅是这些,一些调查研究和现象表明,即便是在人迹罕见的荒山野岭中,因缺乏大型食肉动物的抑制,导致的野猪数量激增,也会对环境和其他物种产生威胁。

譬如在秦岭一带,由于野猪的某些行为,已经对大熊猫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猛兽消失,食草动物迎来春天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虽然全国大多数范围内都存在野猪,但它们是没有泛滥机会的,原因是我国大多数森林里都生活着虎豹等大型猛兽,它们以各种有蹄类动物为食,靠着食物链的环环相克,林中百兽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50年代过后,人口数量激增,生产力发展迅速,人们对自然资源汲取增多,破坏了这种平衡,导致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冲突加剧。

而老虎、豹子等食肉动物,对人类的威胁要远胜于食草动物,所以最终导致虎豹等被当成害兽而遭到大规模捕杀。

受人类捕杀所致,曾经我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华南虎,成了野外灭绝的物种,现存个体均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而东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虽存有野生个体,但数量极其稀少,对一种食草动物的抑制能力有限。

豹子的生存状态虽然比老虎要好许多,至今四川、河北、山西等地也有豹子,但相较于以前的水平来说,明显少了好几个量级。

狼、豺等猛兽的消失,几乎是跟随虎豹之后的,就不作过多说明了。

虽然野猪等食草动物也是人们所捕杀的对象,但人们捕杀它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食物或者增加收入,并没有对它们“赶尽杀绝”。所以在国家禁止私自狩猎野生动物之后,这些食草动物的种群就得以恢复。

野猪繁殖能力超强,孕期为4个月,一年能生两胎,一胎产仔数在4-12只,加之林中大型捕食者的消失,野猪缺乏了天敌的捕食和抑制,数量恢复起来特别快。

野猪数量激增带来的影响

野猪过量,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农牧业的冲击,比如在美国,仅21世纪初就带来了每年15亿元的经济损失。但这些都是针对人类而言的,一项研究表明,野猪的数量激增,对生态亦会造成严重危害。

2019年6月,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专家马库斯·拉什利等人发表在《生态与进化》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他们发现,在同一地区内,野猪数量过多,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研究人员监控了美国36个相对独立的森林斑块,发现随着野猪数量的增多,该森林斑块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而没有野猪分布的森林斑块,其哺乳动物种类,以及鸟类群落,都要比有野猪存在的区域多26%左右。

研究数据表明,生物多样性与野猪的存在与否、数量多寡有着直接的关系,说明野猪正以某种方式,对其他物种形成打击,甚至“排挤作用”。

这点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野猪虽为杂食性动物,会以动物腐尸、蛋类为食,但它并不是捕食者,基本不会捕杀其他动物,为何它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会这么大呢?经详细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将重点锁定了野猪的食性上面。

野猪虽然90%的食物都是各种植物性质的,比如种子、水果、根茎等等,但是它们对食物持来者不拒的态度,几乎会吃掉任何能够吃的东西,比如蛋类、虫类、贝类、两栖类等等。

《生态学报》第99期有一篇论文,里面提到了关于南卡罗来纳州北岛上野猪的掠食行为。

岛附近有种海龟,每到繁殖期就会爬上沙滩,然后产下蛋,将其埋在浅沙里,等待孵化。而岛上的野猪,似乎对这一现象了如指掌,它们会趁着海龟产下蛋离开之后,将蛋全部拱出然后吃掉。

松软的浅沙层在野猪的拱嘴下就像铁犁翻地一样简单,长此以往,海龟的繁殖受阻,甚至出现了繁殖率为零的现象,最终致使这种海龟大幅度减少。

有野猪的地区,其他小型动物繁殖压力陡增,一旦繁殖率出现下降,势必对整个种群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猪牛联手破坏大型乔木

前面提到的,主要是野猪对农作物,及小型动物带来的危害,而这里所涉及的,则是野猪对环境的直接改造。

熟悉野猪的朋友们都知道,这种动物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在各种物体上摩擦自己的身体,一方面这是它们挠痒的方式,毕竟大多数动物都不像灵长类有手直接挠。另一方面这也是野猪防治皮肤寄生虫的最主要方式,它们会将泥土、树干的汁液等磨蹭到表皮之上。

野猪常年用皮肤磨蹭树干,导致树皮剥落,那么这些大树就极容易感染虫害,导致受损严重,拦腰截断、枯死等现象。

其实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不止野猪一种动物,在秦岭上,“狼狈为奸”的还有羚牛。羚牛是一种重达300千克左右的大型食草动物,由于森林中的虎豹几乎消失了,所以它们没有了天敌,在过去十多年间,数量已经增加了好几倍了,从频频出现的一些羚牛伤人事件报道就可以看出一二。

羚牛长有一对尖角,它们日常也喜欢在树干上打磨自己的尖角,所造成的后果与野猪用身体磨蹭树干是一样的。尤其是常年雄性羚牛,常年用树干将自己的尖角打磨得十分光亮、尖锐,以应对之后在发情期时与其他雄性羚牛的争斗。

秦岭某些野猪、羚牛数量密集的地区里,会看到林中有着大量的倒木,许多树木拦腰截断,这基本上就是野猪与羚牛的“杰作”。

食草动物对环境的改造,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是新鲜事,比如在拥有大象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林木密度往往较低,且植物多为生长缓慢、大型的乔木。背后的原因就是大象在林中行走、玩耍时会对植物幼株形成踩踏,从而影响整个森林植物的分布。

当然大象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下的基石物种,它所留下的坑坑洼洼,也会成为其他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

躺枪的大熊猫

如果说野猪、羚牛等对环境的改造,仅仅是影响植物种类分布的话,倒也不是太大的事情,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它们改造了环境之后,对别的物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秦岭地区,生活着一种极为珍贵的动物,名叫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最喜欢的食物是竹子,但它并不是什么竹子都吃,比如适口性极差的冷箭竹,是熊猫不喜欢的。

而受野猪、羚牛等影响,林中杜鹃、冷杉树等植物大量减少,倒是冷箭竹长势越来越盛,这对大熊猫来说不是好现象。

另外大熊猫喜欢的栖息地类型是有着较多大型乔木分布,且竹子长势较好的森林地区,这样的森林环境,即满足了它们的日常玩耍行为(比如爬树等),也满足了它们对食物的需求。

而野猪与羚牛的行为,导致林中大型乔木减少,倒木增加,这无疑是破坏了大熊猫喜欢的栖息地类型。

野猪对大熊猫的另外一项关键影响,就是破坏了熊猫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数动物都喜欢在树干等物体上做气味标记,大熊猫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发情期的时候,大熊猫们会频繁在树干上留下自己的气味,这样异性间就会凭借着这些化学气味信号寻找到另一半,从而交配产下后代。

整个过程对于大熊猫的种群发展来说极为重要。而野猪等磨蹭树干的行为,会将大熊猫的气味磨掉,取而代之的是野猪的气味,这相当于直接中断了熊猫之间的信息传递,毫无疑问也会影响接下来的繁殖。

野猪是一种性格暴躁的动物,至于它会不会直接与大熊猫产生冲突,目前还没有太多的证据表明这一现象,我的观点更倾向于会。不过就现有的问题而言,野猪的“推塔”行为,导致林木受损,就已经让大熊猫“很受伤”了。

(关注我,看科学有趣的动物知识。)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为什么说野猪的一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大熊猫?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27714.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动物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