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巴黎没有贝甜,只有倍儿甜

巴黎没有贝甜,只有倍儿甜

上流UpFlow 2021-03-18 浏览3次
巴黎没有贝甜,只有倍儿甜的头图

作者|郝帅编辑|豌豆

最近,因为疫情一直仍在国外的姐妹向上流君抱怨,国外的甜品,也太太太太甜了!

看起来个个都是网红,拍出来都是“艾米丽在巴黎”的时尚范,但说实在的,那些拍完照发完朋友圈的人,真的把眼前的甜品全都吃掉了吗?

哼,你猜我信不信?

敢于吃光欧美甜品的人,绝对是天赋异禀。但凡吃过,此后都会对糖留下一点阴影。

以下是各方网友对欧美甜品的亲身感受:

“漏奶华只能吃一口,多一口都感觉牙疼了。”

“甜到我灵魂出窍。”

“第一次吃到外国版奥利奥时,我怒吼一声‘宝鹃!我的嗓子!’”

“我能打死卖糖的吗?”

为了寻找事实的真相,我们分别选出欧美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和美国。首先,以美丽昂贵凡尔赛必备的欧洲甜品代表——法国甜品登场。

在法国,甜品师傅可不单单是个厨子,那可是能和梵高、毕加索划分在一个领域——对,艺术家领域的人群。

可见法国人对自己的甜品有多么的自豪。法国出名的甜品更是数不胜数,最有名的便是被称为“少女酥胸”的马卡龙。

悄咪咪地告诉大家,大名鼎鼎的马卡龙却不是来源于法国,嘘,千万别被法国人听见了。

马卡龙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修道院,是的,马卡龙来自意大利。当时有位名为Carmelie的修女为了替代荤食,而制作这种由杏仁粉制成的甜点,因此又称为“修女的马卡龙”。

直到1533年佛罗伦萨公国公主凯瑟琳·德·麦地奇与法兰西王国国王亨利二世结婚后,公主的随从、仆人和厨师也陪嫁到法国,把意大利饮食文化和食谱一并带到法国。

二十世纪初期,巴黎的糕点师傅Pierre Hermé改良了马卡龙,使得它既具备原来外壳酥脆的口感,内部却湿润、柔软而略带黏性。

而今更有马卡龙的专卖店,也富含各式各样的口味。Pierre Hermé甜品大师的店,在巴黎到处都是,成为被全世界游客必打卡的甜品店之一。

但不是每个被马卡龙种草的人,都能坚持笑着把它吃完,对它最多的吐槽就是“这不就是一坨糖吗,又贵又难吃,除了拍照一无是处。”以至于提到颜值高但难吃的食物时,马卡龙总是有一席之地。

而国内很多美食博主在安利某个好吃的马卡龙时,最经常用的安利句子就是“这个马卡龙没那么甜腻,超乎我的想象。”

欧培拉,也叫歌剧院蛋糕,最初在法国由御用甜点师品牌Dalloyau开始发展流行。

作为“巧克力蛋糕之王”,它的宣传文案大概是这样的:是冲破感官的味觉交响,咖啡糖浆、巧克力酱和杏仁海绵蛋糕的乐章此起彼伏,在你的舌尖缓缓吟唱……

但,千万别被洗脑了,吃上一口,甜翻一下午。

好了,看了法国的代表作,我们看看美国选手的甜品招牌是什么?

比起法国的弯弯绕绕,美国人可直接多了——“美国甜品”的特色就是——便宜,大,很甜,就足够了。

△up主@我是郭杰瑞 如此吐槽美式甜品

满足这个典型条件的代表甜品就是——甜甜圈。

这种用面粉、砂糖、奶油和鸡蛋混合后经过油炸的甜食,就是彻头彻尾的“热量炸弹”,而在美国有许多人以甜甜圈作为早餐,并设立有甜甜圈日。

但很多国人第一次吃到美式甜甜圈,第一反应可能跟看到选秀节目里的“糖果齁咸”一样,没别的,就是心慌。

尝过欧美甜品的人,不禁发出一句天问:欧美人的舌头都怎么了,尝不出来这么甜吗?

当然,相反地,不少欧美人在吃了我们的甜品之后也会说,“不好吃,一点都不甜。”

毕竟,在亚洲,对甜品的最高评价就是不甜。

不过评论里有人就反驳了,日本人也吃得可甜了!和果子看着都很美丽,实际上也是爆炸甜。

上流君只想说,亚洲人最喜爱的甜品,分明是CP发的糖,再甜都不会齁

说正经的,形成这种饮食偏好的原因,还得从糖的历史讲起。

人类历史上自古就在南亚及东南亚等热带气候地区种植甘蔗,中国的主要食用糖也是来源于甘蔗,但嗜糖如命的欧洲可是不生产甘蔗的。那么他们为什么喜欢吃甜食?原因就是殖民的产生。

早期在欧洲无法种植甘蔗这种大量产生糖分的植物,因为地中海的气候不适合这些热带植物生长。在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后,大量欧洲人来到美洲就是为了得到糖,那时候,糖的消费者基本都是贵族。

18世纪欧洲人开始在西印度群岛及美洲开始开设制糖工厂,其产量大幅增加,使糖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之前只能靠蜂蜜使食物有甜味。

尤其自从1879年美国人发现了糖精,糖的生产开始产业化并推向市场,低成本和批量生产,让甜味不再属于贵族专享和特权,成为平民消费品。

在世界范围内,对糖的消费量和经济水平直接挂钩,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对糖的消费也就越多。

根据印度糖厂协会发布的一组数据,2018年亚洲和非洲人均食糖量仅为18.2千克、15.3千克,而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均食糖消费量分别高达35.0千克、32.2千克、31.7千克。

而在上世纪末,统计显示英国人均每年糖消费量高达39.7公斤,当时中国仅为6.7公斤,是世界上吃糖最少的国家之一。

所以不是中国人不爱吃甜,实际上是中国人在最近的这几十年里,才刚过上可以毫无顾忌吃甜的日子。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中国人的糖消费也在逐年增加。

多数90后的记忆里,小时候逢年过节吃到汤圆、白糖粽子这种时令性的甜食,还是很兴奋的,但现在长大了却没有那么心心念念了,根本原因还是现在随时都能吃到这些。

从饮食习惯上来讲,中国人的饮食里要更加讲究层次,即便是甜,也会有咸甜、酸甜、甜辣不同的口感差异,而对比美国式的甜,就是一股脑把糖浆全部浇在松饼上,少了还会被说没味道。

上升到对食物的审美上,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的是含蓄美,太直接的味道都会被视为俗气,一直以来在文化上也并不鼓励吃太甜的东西,甚至还会要求偶尔“吃点苦”,上流君不禁想起了夏天被苦瓜支配的恐惧……

另一方面,味觉差异确实与人种相关。正如我们感受到的那样,欧美人的舌头和亚洲人的舌头,对味觉的敏感程度,确实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研究表明,亚洲人、非洲人、南美人更容易产生超级品尝家,也就是那些拥有比寻常人更敏感味觉的人。

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多数中国人比丹麦人对苦味更加敏感,会更容易尝出苦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个品牌同个口味的浓汤宝,你在国外买到的和在国内买到的,味道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

而你在国外吃到的很多中餐,都是改良过的酸甜口,还有一些欧美人钟爱的八角味的巧克力,肉桂味的口香糖,甘草味的薄荷糖……对你来说却可能是灾难。

在欧美的甜品铺和餐馆里,如果不放十二分的糖,根本就是不考虑顾客的需求,就只能等着被市场淘汰。

这也是为什么奥利奥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一个重要改变就是减糖。针对中国消费者认为饼干太大太厚的问题,还推出了轻巧脆系列,口味上也增加了别的地方没有的芒果味、芥末味、鸡翅味。

最后还有一点是,很多甜品其实不太适合空口吃,不论是美国的甜甜圈,还是日本的和果子,都可以试着搭配咖啡/茶/酒/气泡水,名媛下午茶即刻拥有。

如果让上流君选,那还是搭奶茶吧,快乐加倍!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巴黎没有贝甜,只有倍儿甜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34162.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上流Up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