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管鲍之交,展现一种什么人才观?

管鲍之交,展现一种什么人才观?

历史蓝老师 2021-12-24 浏览96次
管鲍之交,展现一种什么人才观?的头图

“管鲍”,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管仲早年丧父,家中还有老母要养,生活得很清贫。鲍叔牙清楚其生活艰难,就找管仲合伙做生意。但是,管仲家里很穷,因此本钱基本都是鲍叔牙出。

后来,两人的生意赚了钱,分红利时管仲却拿最多,鲍叔牙没有半点怨言。不过他的伙计却愤愤不平,说,管仲太不厚道,没出多少本钱,拿的利钱却比谁都多。鲍叔牙回答:“不是这样的!管仲家贫,还要奉养母亲,负担较重,是我情愿多分给他一点的。”

一次,两人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时,管仲都跑在最后面,大家都责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随即替他解围:“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

后来,二人一同到齐国去做官。当时,齐国朝政混乱,王子们为避祸,都逃往邻国等待机会。鲍叔牙带公子小白逃往莒国,管仲和召忽则与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齐国爆发内乱,齐僖公被杀,国中无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往齐国赶,因为谁先到谁就是国君。

公子纠派管仲带兵在莒国到齐国的路上拦截小白。在即墨这个地方,管仲就追上小白,立即弯弓瞄准小白,一箭射倒小白。

管仲以为小白必死无疑,就带着人马回去复命了。但他射中的是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并没有死,只是急中生智装死。最后,还是小白最先回到齐国,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威胁鲁国杀掉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被囚禁。

后来,齐桓公想任命鲍叔牙为丞相,但是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还力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

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

齐桓公哪里能同意,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

鲍叔牙随即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初结怨,是因为各为其主,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再说齐国新定,正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

终于,齐桓公还是被说服了,把齐国国政交付管仲。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

鲍叔牙去世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还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鲍之交,已成广为流传的佳话。

在研读此段经典故事时,我们不难发现里面蕴藏着深刻的人才工作思想。

首先,要识贤荐贤,避免埋没人才。鲍叔牙不但敢于大胆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而且甘于“以身下之”,此高风亮节以及超人气魄,让人十分钦佩。

其次,求真务实,不以成败论英雄。鲍叔牙去世后,管仲曾说:“年轻时我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红的时候我多拿了一份,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穷;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无人赡养;直到最后,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廉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还有更远大的抱负没能得以施展,不能就此一死了之。”

很多人认为,管仲在“从业经历”和“个人业绩”方面是十分失败的,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丰功伟绩。但是,鲍叔牙却能客观看待他各种失败中存在的原因,认为他有德才并力荐。

再次,不拘一格,不以出身门第论人才。管仲出身下层社会,又做过商人,最后还站错队伍,仅此一条,就足以被齐桓公、鲍叔牙等人终身不用。兵败后,更是成了败军之囚,差点丢掉性命。

不过,齐桓公和鲍叔牙在评价管仲时,并没有以出身门第为标准,而是坚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不拘一格“录用”他。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管鲍之交,展现一种什么人才观?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4977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历史蓝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