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泰山岱庙:历代帝王祭祀之所

泰山岱庙:历代帝王祭祀之所

历史蓝老师 2022-01-24 浏览3次
泰山岱庙:历代帝王祭祀之所的头图

在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矗立着一座帝王宫殿模式的古建筑群,它城堞高筑、庙貌巍严、殿堂廊庑、宫阙重叠,极为恢宏壮观,这就是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群的岱庙。

岱庙古建筑群可谓中国宫殿式建筑的杰出典范。其不仅规模大、形制高、年代久远,还具有极高的建筑与园林艺术研究价值。

岱庙的修建,与历代帝王的封禅活动分不开。封禅,即当时的统治者与上天交流的礼仪。据《史记封禅书》载:西周之前,就有“七十二君”陆续在泰山祭天。在《周礼》中,专门把封禅之礼加以法律化,即只有国君才有资格进行的活动,于是封禅活动逐渐为历代帝王传统的大典。

如秦始皇就曾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汉武帝先后七次抵达泰山封禅祭告;随后东汉光武帝、章帝、安帝,唐高祖、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乾隆帝等也均来泰山举行封禅典礼。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历代帝王来泰山必须要有一个住的地方。

实际上,自秦朝起,在泰山下的泰安城内就修葺了不少专门供皇帝居住的行宫。此后汉、唐、宋、明、清各代都对之进行扩建和修缮,最终形成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由于处于泰山脚下,因此它也被称为岱庙。

作为仿照古代帝王宫殿建造的岱庙,总体布局以南北线为中轴,分中、西、东三线。两旁配以殿、庑、廊、亭,四周围筑宫墙角楼.整座建筑群,雄伟壮观,殿宇巍峨,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水平以及艺术成就。

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于宋真宗大中样符年间建造,是我国现存形制规格最高的庙宇建筑。

它采用了与北京太和殿相同的“九五”之制和重檐庑殿顶的建筑规格。与之不同的是,对帝王来讲,在金銮殿接受的是臣民的朝拜,而在岱庙的天贶殿却要向泰山神行三献大礼。可见,“君权神授”的礼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之深。

大殿共九楹,高22.3米,宽48.7米,深19.8米,黄瓦红柱,重檐斗拱,庄严肃稳,美轮美奂。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泰山神启跸回鸾图”。它高3.3米,长62米,描绘的是泰山神御驾出巡的情景。在整幅璧画中,有陡峭的山峰,湍急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树木;有身份、姿态各异的人物计有657个,篇幅巨大,布局严谨,笔法流畅。相传为宋代作品,至今色彩鲜艳、风韵犹存

殿前有高出地面的宽阔露台,曾有七十二位皇帝在此举行过盛大的封禅大典,我们可以想象其庄重虔诚和宏大的场面。

岱庙中,还保存有丰富的碑石。其中,秦《泰山刻石》是我国仅存的两处刻石之一。据说前十二行为始皇所刻,后十行为秦二世元年所刻。相传由李斯用小篆书写,笔力劲秀、圆健,结构严谨、庄重,被称为“斯篆”,是秦篆代表作。而“张迁碑”“衡方碑”是岱庙现存的两块汉代重要碑刻,为研究汉代碑刻特点及书法艺术等诸方面提供丰富资料。

自秦汉以来的150多块石刻矗立于殿宇和松柏之间。琢磨辨认这些以真、草、隶、篆书写的历代为祭泰山的告示,或重修岱庙的记铭,宛如进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博物馆,是一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史。

岱庙东侧修建有东御座、汉柏院等建筑。东御座又称“驻跸亭”,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式的宫殿建筑。以往帝王祭祀泰山时就在这里起居,因此称“东御座”。如今这里陈列着古代帝王的祭器和岱庙内保存的珍贵文物。其中,明代的蓝花黄地釉瓷葫芦与乾隆时的沉香狮子、温凉玉鞋,被誉为“泰山三宝”。珍贵的泰山石刻也都陈放在这里。

汉柏院内有唐槐与汉柏。树瘤累叠,苍硬似铁的唐槐,距今已1300多年,原树早已枯死,后又奇迹般地于枯干内萌发出新枝,方才生生不息,被人称为“怀中抱子”。

而与西侧唐槐相对的是位于东侧的汉柏。相传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已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仅存五株。据《泰安县志》载:“汉柏,在岱庙炳灵宫内,树身扭结上耸,若虬龙蟠旋,苍古葱郁,莫可名状。”古人曾以“苍皮溜雨,秀荫重城,翠叶迎风,香通古殿”来形容汉柏的风姿。

岱庙后院,西为铁塔,东为铜亭。西侧铁塔造型古朴雄伟;东侧铜亭长4.4米,宽3.4米,亭内供奉碧霞元君铜像,光彩夺目,可见我国古代冶铸技术的精湛。

郭沫若先生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说:“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岱庙,作为泰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完整、雄伟壮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同时,岱庙也体现出古人处理人、神、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有借鉴意义。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泰山岱庙:历代帝王祭祀之所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1669.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历史蓝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