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牛津中国论坛:跨学科的挑战与未来 | 预告

牛津中国论坛:跨学科的挑战与未来 | 预告

返朴 2022-03-18 浏览6次
牛津中国论坛:跨学科的挑战与未来 | 预告的头图

学科,任何时候都要跨

古早年代里的通才们

在课本上,我们见识过很多端庄严肃的学术大师,但他们很多人其实一个比一个"花心"。

比如马克思不仅说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还说过“微积分的几何应用从牛顿、莱布尼兹到拉格朗日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马克思同志和恩格斯同志写信最喜欢聊的,不只有共产主义,还有生物学和数学。

高等数学常客傅立叶不仅是数学与物理学家,他还是法国大革命中的活动家,后来跟随拿破仑远征埃及并写下埃及历史研究著作。

社会学祖师爷涂尔干对生物学和物理学都颇有研究,也因此能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应用到社会问题上,奠定了实证社会科学的基石。

数学家欧拉更是在工程学,光学,流体力学,哲学和音乐理论等现在看来天差地别的领域都有成就。

现代人对“学科”的分异愈发习以为常,但在20世纪以前,几乎所有学术大师都是类似达芬奇的通才。他们怀有对一切事物的好奇,认为人类个体本应有无限发展空间,拥抱所有方面的知识,再将其融会贯通。

后来,学科们分开了……

知识本无界,但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也随着知识树上易摘的果子(low-hanging fruits)被摘尽,为了适应研究精细化和提升知识产出的效率,学科分界似乎在所难免。一个生物学家可能一辈子都在研究某一种鱼,人类学家可能一辈子都在研究某一个小岛文明。同是研究量子物理,方向不同的两个学者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彼此在做什么。学科之间似乎长出了一堵堵玻璃墙。

随着学科间壁垒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打破,体系的僵化却也带来了很多学科发展的僵化。学者们更多做着学术螺丝钉的工作,成为知识生产流水线上的打工人,越来越少产生富有灵性的创见。

当学术界的壁垒越来越多,教育体系也随之变化。为了最高效培养和筛选出专业专精的人才,中国高考采用了文理分科制度。人才的培养确实变得更经济而快速,但学生们从小就形成文科和理科差别巨大、文科生往往数学差也不必要了解物化生、理科生写不好作文也不用学政史地种种偏见。这不仅封闭了学生的视野,阻碍了年少时拥抱一切知识的热情,更无助于同学们用多样而灵活的思维解决复杂世界中不分文理的问题。

是时候让学科们重新在一起了!

3月18日,牛津中国论坛2022“跨学科”分论坛将着眼这一主题,力求在知识的岛屿间搭桥,在学科的壁垒上凿窗。

分论坛介绍

Panel Introduction

当下,跨学科虽越来越受关注,其发展现状远非一帆风顺。不同领域方法论不同,学者们不仅知识技能不同,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更是不同。不同学科团队合作时该如何有效对话?个体学者应该学习多个领域而非单一专业吗?我们又如何平衡专精和跨界呢?

未来,学科领域的分界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科的概念是否会模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本论坛中,我们将邀请跨学科研究和教育领军人物,从跨学科的挑战与未来这两点切入讨论以上的问题,探索跨学科的困境与潜力,并讨论作为个体的我们在跨学科的大势下能做些什么。

嘉宾揭秘

Featured Speakers

主旨嘉宾

Keynote Speaker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牛津中国论坛:跨学科的挑战与未来 | 预告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4773.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返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