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二万七千年前的蒙古地区,3米高的骆驼,因无法适应荒漠而遭淘汰

二万七千年前的蒙古地区,3米高的骆驼,因无法适应荒漠而遭淘汰

鹿豹座 2022-04-02 浏览94次
二万七千年前的蒙古地区,3米高的骆驼,因无法适应荒漠而遭淘汰的头图

原标题:27000年前的蒙古地区,还有3米高的骆驼,因无法适应荒漠而遭淘汰

一种体型巨大的双峰骆驼,身高能达到3米,就跟一辆大巴差不多高,学名叫卡默卢斯·诺布卢奇(Camelus knoblochi),简称诺氏驼,它们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在那里活跃了25万年后灭绝。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也有发现过诺氏驼的化石。

但《地球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诺氏驼的最后一个生存地是在蒙古地区(广义上包括蒙古国、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还有俄罗斯的部分区域),它们在那里一直生存到27000年前,才灭绝。在那里,诺氏驼与现代人共存,可能还有尼安德特人或杰尼索瓦人。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人类学学院的约翰·W·奥尔森教授认为,虽然诺氏驼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但古代人类的狩猎,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矛盾的是,今天,蒙古西南部拥有极度濒危的双峰驼的最后两个野生种群之一,费罗斯(C.ferus)。新的结果表明,在蒙古晚更新世期间,诺氏驼与费罗斯共存,因此物种间的竞争可能是诺氏驼的第三个原因。诺氏驼身高近三米,体重超过一吨,足以让费罗斯相形见绌。在分类学上,这两个物种、其他已灭绝的骆驼和古老的巨副驼之间的精确关系还未确定。

奥尔森说:“来自(蒙古西南部戈壁阿尔泰山脉)察干阿贵洞的诺氏驼化石遗迹也包含丰富的、分层的人类旧石器文化材料序列,表明古代人在那里与诺氏驼共存,并在其他地方同时与费罗斯互动。”

这项新的研究描述了在2021的察干阿贵洞穴中发现的五个诺氏驼腿和脚骨的化石,还有一些来自蒙古南部的戈壁滩沙漠。它们与狼、洞穴鬣狗、犀牛、马、野驴、野山羊、野绵羊和蒙古瞪羚的骨骼有关。这种组合表明,诺氏驼生活在山地和低地草原环境中,其栖息地比其现代近亲稍微潮湿一些,没那么干旱。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诺氏驼最终灭绝,主要是因为它比今天的野生双峰骆驼、家养双峰驼和家养阿拉伯驼更不耐荒漠化。在晚更新世,蒙古地区的大部分环境变得更加干燥,从草原变为干旱草原,最后一些地区变成了沙漠。

“显然,诺氏驼对沙漠生物群落的适应能力很差,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景观无法支持如此大的动物,但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与淡水的缺乏和骆驼在体内储存水的能力有关,而且体温调节机制的适应能力差,而来自其他动物群落成员的竞争,也会将它们逼上绝境。”

到最后,最后一个诺氏驼物种可能在西伯利亚北部的温和森林草原上逗留了,至少是季节性的。但这种栖息地可能也不理想,这可能为诺氏驼敲响了丧钟,从此世界再也看不到巨型骆驼了。

俄罗斯科学院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丽娜·M·哈茨诺维奇博士(Arina M Khatsenovich)说:“察干阿贵洞穴中的诺氏驼掌骨可以追溯到5.9万年到4.4万年前,展示了人类屠杀和洞穴鬣狗啃咬的痕迹。这表明诺氏驼是蒙古晚更新世人类可以捕猎或清除的物种。”

“但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物质证据证明人类与晚更新世费罗斯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这可能与以诺氏驼为猎物的人类没有区别,把它们当作猎物,但不是驯化的目标。”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古生物学家阿列克谢·克列门捷耶夫博士(Alexey Klementiev)说:“我们得出结论,诺氏驼在蒙古和亚洲总体上在海洋同位素第三阶段(约2.7万年前)结束时灭绝,这是气候变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和干旱化进程加剧的结果。”

我们通常把骆驼称作“沙漠之舟”,因为它们有很强的储水系统,能够在几个星期不摄入水分的条件下存活,因此能适应炎热干燥的沙漠环境,沙漠中的人们将其驯化,用来驮重物,当坐骑,穿越沙漠。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两万多年前,有一种3米高的巨型骆驼,竟是因为无法适应荒漠环境而灭绝的……

来源:网易   作者:寰宇科学新观察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二万七千年前的蒙古地区,3米高的骆驼,因无法适应荒漠而遭淘汰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5745.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鹿豹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