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做一个「不被忽略的内向者」的4个tips

做一个「不被忽略的内向者」的4个tips

KnowYourself 2022-04-15 浏览259次
做一个「不被忽略的内向者」的4个tips的头图

我有一个非常内向的姐妹,时常和我抱怨自己在社交时遇到的烦恼:和人交流时,还没想好该怎么说,就被其他人催促、甚至直接插嘴;聚会时,总觉得很难加入话题,感觉被冷落;

能和陌生人在线上聊得热火朝天,和熟人面对面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总感觉没人想听自己说话,最后索性不说,成为人群中的“隐形人”……

她问我,内向者,是不是注定在人际关系中,就是那个被忽略、被遗忘的存在?是不是我们注定就得不到别人的在意和尊重?我想,这或许也是很多内向者面临的困境,所以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重、不被忽略的“内向者”。


其实,能否获得尊重,与内向外向无关很多内向的人把自己不被尊重的问题根源,归因到内向的性格上。但事实上,一个人能否获得尊重,本就与内向或外向无关。

真正的尊重,首先应该包含下面3个要素(Sana Farid,2005):

平等:我们受到他人的考虑和尊重,同时也愿意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重视:平等是尊重的基本态度,而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尊严:更重要的是,尊重意味着有尊严地对待一个人。

换句话说,一个尊重他人的人,本就能做到平等对待、重视他人需求以及有尊严地对待他人,不会因为高低贵贱而有偏差,更不会因为内向、外向产生区别对待,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尊重。

虽然很多内向者在社交场合中并不会显得那么耀眼,但内向的性格其实为ta们带来了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1)更强的心理韧性(resilience)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也是在面对打击后依然能够恢复的能力(Pavani, 2021)。内向者往往拥有更强的心理韧性,因为ta们做某件事的驱动力往往来源于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而非他人的赞赏和鼓励(Ta们对这些不会抱有太大的期望)。所以,在遭遇挫折的时候,ta们反而更容易坚持,不会因为失去了外界的鼓励而轻易放弃。

2)“心灵融合(mind meld)”的能力“心灵融合(mind meld)”的概念源自《星际迷航》中瓦肯人的一项仪式,指两个人能心灵相通、分享对方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心灵融合的能力便是能够让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思想交融。这听起来似乎与内向者“不擅交际”的特征是相悖的,恰恰相反,内向者在与他人接触时往往会更专注于倾听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输出个人观点,所以ta们会更容易感知到对方真正的“心灵世界”,被倾听者也更愿意与这样的人建立深层的连结(Helgoe, 2013)。

3)拥有“漫步者自由(the freedom of fl?neur)”漫步者的自由(the freedom of fl?neur)是一种生活态度,即能够在生活中放慢脚步,不匆忙、不急躁地观察生活。而这,是内向者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之一。Helgoe(2013)指出,内向者不会冲动地卷入他人的对话和思想中,ta们能够不紧不慢地观察、思考,宛如“松弛地散步”,因此,ta们有更多机会去探索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发现那些生活中被遗漏的闪光点。

但……即便内向者拥有这些优势,我们仍然要承认,ta们在人际关系中,确实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内向,的确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一些困难困境一:想得太多,把握不住沟通的节奏内向者在面对他人的提问时,往往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斟酌,才能给出一个ta们认为合适的、完整的答复(Helgoe,2013)。

这是因为ta们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是正确的、是否能被对方接受、是否合适。虽然这的确是对自己的言论更负责的做法,但斟酌和思考的时间,却会让场面变得沉默而尴尬。这时候,提问者常常会开始下一个话题,以缓解尴尬。但对于内向者而言,ta们就失去了沟通、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别人也不会再询问ta们的观点,逐渐成为了“隐形人”。

困境二:依赖沟通技巧,难以表露自己真正的想法因为不知道如何顺利、快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内向者在沟通中学会了一些沟通技巧。研究发现,内向者在沟通中很依赖下面两种策略(Mujahadah, 2018; Celce-Murcia, 2008):自我监控策略(Self-monitoring strategy):习惯性地以他人视角揣摩自己的发言,反复修正、补充、重述自己的发言以确保自己的表达是合适的、符合期望的。互动策略(Interacting strategy):通过提问、请求、复述对方的发言等互动的形式,来确认对方是否跟上了自己的表达节奏、理解了表达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发言是否有误。这些沟通策略的确能确保对话顺利进行,但是过于依赖技巧,却会阻碍内向者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因为ta们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了“如何让自己的发言不失误”“如何让别人对自己满意”上,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内容,甚至会为了避免争议或尴尬,故意隐藏自己的部分观点。

研究还发现,比起外向者,内向者会明显更多使用互动策略(Mujahadah, 2018)。这也体现了内向者对自己的表达方式、想法内容的不自信,会让ta们更难说出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困境三:沉溺网络关系,陷入“难以面对面沟通”的恶性循环各种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可能是很多内向者的“福音”。

在网络世界中,ta们不用在意自己的样貌,不用在他人的注视下说话,发送消息前有充分犹豫的时间……可以说,互联网为内向者提供了强大的安全感,让ta们愿意在网上建立社会关系(Amichai-Hamburger, 2002; Bargh & McKenna, 2004; van der Aa et al., 2009)。但线上社交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虚拟社交的同时,也削弱了内向者们对于“面对面社交”的积极性,甚至完全切断了ta们线下社交的可能。沉溺于网络关系,不仅会让内向者越来越陌生于沟通社交,还可能让ta们逐渐与社会脱节(McIntyre, 2015),反过来更依赖于网络世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当ta们面对现实生活时,只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困扰。这样说来……内向的人……还有救吗?当然有!——


如何做一个被尊重、不被忽略的内向者我们可能没有办法立刻从一个内向者变为外向者(也没必要,正如前面所述,内向者也有自己的优势),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成为一个被尊重的、不被忽略的内向者:

练习1:训练“非反应性”交流为了避免交谈时的尴尬,不论内向或外向的人,都可能运用反应性(reactive)交流,即面对他人言行时表露本能反应,如“吓死我了”“好厉害啊”“天哪”。但这种交流方式其实只是情绪的表达,而非想法的表达。因此,内向者可以发挥自己作为观察者的长处,锻炼自己的“非反应性”交流,即认真观察、冷静思考后给到“有质量的发言”。这并不是指你的发言要多么地有洞见,而是真正消化了他人观点后再分享的个人想法(当然,也不必太过深思熟虑,以免错失沟通时机)。以非反应性的方式讲出自己真实想法,别人自然不会忽视你。

练习2:通过不同载体,锻炼表达能力内向者往往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却不明白如何流畅、清晰地表达出来。然而,沟通能力是很难一蹴而就的,逼迫自己和别人“硬聊”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你可以尝试练习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写作、绘画等等,来梳理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变得习惯于表达。虽然表达的载体变了,但能给你一个循序渐进的改变过程,不仅能帮助别人了解你,也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内心(Helgoe, 2013)。除此之外,内向者还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肢体动作,比如眼神的交流,身体向前倾来表示自己有认真听对方说话,以此为双方的沟通奠定一个良好基础,也能辅助自己的表达。

练习3: 减少道歉和借口心理学家Helgoe也在Introvert Power一书中提到,许多内向者会说很多“抱歉”或是“不好意思”,即使ta们没有做错任何事。虽然这样会让内向者看起来礼貌、得体,却也让ta们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位置放低了,而这不一定是好事,只有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才能让你感受到最大的尊重。对自己诚实,不为自己没做错的事情道歉,能让你获得更自由的生活。最后也最重要的,就是在追求他人的尊重之前,要先学会尊重自己。

Kimmel(2020)指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尊重自己。

研究者将自尊(self-respect)分为三个部分:

作为人的认可(human recognition respect),对社会地位的认可(status recognition respect)以及对自己的评价性尊重(appraisal self-respect)。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评价性尊重(Middleton, 2006)。也就是说,你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决定了你有多尊重你自己。许多人对自己不满意,是因为ta们把其他人的标准拿来要求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要求标准,提升对自己的满意度,不仅能让你对自己更满意,还能渐渐赢得他人的尊重。

最后我们想和所有内向者说,尽管相互尊重应当是一切社交的基础,我们理应平等地尊重每个人,并受到相同的尊重。但还有一些成就感和满足感,是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的——而内向的特质,不应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阻拦。就像是璞玉,真正的光芒需要在适当的打磨和设计之后才会被人发现。积极面对自己内向的那一面,好好利用内向带来的优势,相信每一个内向者,都能凭借自己的光芒赢来期望的尊重。以上。


References:

Celce-Murcia, M., D?rnyei, Z., & Thurrell, S. (199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pedagogically motivated model with content specifications.Iss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6(2), 5-35.

Celce-Murcia, M. (2008). Rethinking the role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language teaching. InIntercultural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learning(pp. 41-57). Springer, Dordrecht.

Farid, S.(2005).Respect. Beyond Intractability.

Helgoe, L. A. (2013).Introvert power: Why your inner life is your hidden strength. Sourcebooks, Inc..

Kimmel, J. (2020).Respect And Disrespect. Kimmel Psychology.

Lodge, G. (2022)How to Command Respect as a Quiet Person. Medium.

McIntyre, E., Wiener, K. K. K., & Saliba, A. J. (2015).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and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introvers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8, 569–574.

Mitchell, M. E., Lebow, J. R., Uribe, R., Grathouse, H., & Shoger, W. (2011). Internet use, happiness, social support and introversion: A more fine grained analysis of person variables and internet activity.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5), 1857–1861.

Middleton, D. (2006) Three Types of Self-Respect.Res Publica, 12, 59–76.

Mujahadah, S., Rukmini, D., & Faridi, A. (2018).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extrovert and introvert students in conversation.English Education Journal, 8(2), 178-185.

Pavani, J.-B., Fort, I., Moncel, C., Ritz, H., & Dauvier, B. (2021).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the weekly dynamics of jobseekers' self-regulat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30.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做一个「不被忽略的内向者」的4个tips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6539.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