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中国每年“过劳死”60万人?别造谣了
中国每年“过劳死”60万人?别造谣了
中国每年“过劳死”60万人?流传10年的老谣言
进入12月份以来,媒体连续报道苏州1位24岁的工程师、厦门2名40多岁的医生英年早逝的消息,“过劳死”又被推上网络话题的风口,引发广泛关注讨论。
12月10日,央视也不失时机地挖出“中国每年过劳死60万人”的这一流传10年的老谣言推波助澜。
那位或者会说,你怎么如此肯定这是谣言?很简单,“过劳死”并非医学术语和临床诊断,而是由日本人创立的一个地域性社会医学名词,也或者说是日本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虽然在日本有官方判定标准和受害者赔偿标准,这个名词也流行在东亚地区,但是并没有被我国政府所接受和认同,也没有官方定义和判断标准,我国劳动或卫生部门更没有进行过相关调查和统计。因此,不难判断“中国每年过劳死60万人”的说法是一种谣言。
空穴来风,谣言如何产生的?
俗话说,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这一谣言从何而来呢?都说网络是有记忆的,简单搜索发现,这个“60万”最早见于2005年8月份知名小品演员高秀敏46岁早逝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引用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杨新春教授这样一段话:“据保守预测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猝死,其中80%患有冠心病”。
就是说,这个60万是这位学者对当时(之前)我国每年猝死总人数的估算,而根本没有提及过劳死这一概念。
再次在网络见到这个“60万”是2006年6月《中国经济周刊》有关“过劳死”专题报道中,记者再次引用了杨新春教授“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猝死”的说法。
全国每年60万人猝死是如何演变成“中国每年过劳死60万人”这一谣言的呢?2013年07月份人民网“求真”栏目进行过考证和辟谣,大致过程是:
《韩国经济》转引了《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并于2006年6月20日刊发了以《疲惫的中国,加班现象蔓延,每年60万过劳死》为题的文章。
之后的2006年6月22日,《环球时报》又编译了《韩国经济》报道,并以《中国过劳死 一年60万》为题大加渲染:“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过劳死也呈急剧增加趋势。据估算,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万”。
至此,真相大白,原来这个谣言的始作俑者是韩国人,而国内的流传是对信息以讹传讹并出口转内销的结果,炮制者乃环球时报。
每年猝死60万很高吗?
具体来说,杨教授的这个“60万猝死”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介绍数据来源于一个名为“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及心脏性猝死预防研究”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这项研究,根据涉及67.8万人口的调查得到的心源性猝死(院外)的发病率,以13亿人口推算全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54.4万。已知,心源性猝死约占全部猝死比数的9成,以此估算全国每年猝死总人数约60万。
60万,绝对数上看的确很吓人。但是,横向比较看,这个发病率估计是相当保守的。我们与总人口3亿的美国做个简单比较,2016年全美已报告的医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人数已经超过35万,由旁观者施以心肺复苏(CPR)比例为46.1%,幸存率12%,得到死亡人数约31万。2015年心脏骤停人数、旁观者CPR比例及幸存率分别为32.6万、45.9%和10.6%。2014年,42.4万、40.8%和10.4%。2013年,35.9万、40.1%和9.5%。2012年38.3万、41.0%和11.4%。
另外,据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基于美国某个地区社区的人口调查估算,45、55、65、和75岁时余生(到预期寿命的85岁计)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分别为:
以血压、血总胆固醇、当前吸烟状态和糖尿病作为主要危险因素,危险系数越大发生几率越高。比如以45岁作为观察年龄心跳骤停危险性,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为;
?
可见,人群中每年发生心跳骤停(猝死)人数是相对恒定的,虽然美国由旁观者实施CPR和最终生存率高于我国,但是每年仍有30~4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全部猝死人数自然要高于这个数字。
对于人生而言,死亡是最为悲惨和可怕的,但是,这种悲剧是以相对恒定的比例发生于人群,部分(25%)是平素没有任何症状的健康人,其中包括一些年轻人,我们避无可避逃无可逃。虽然也有很多研究试图在某些人群进行筛查来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但是除了发现并提示有家族史、有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异常者注意某些事项外,总体上人们能做的也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避以上危险因素,其他我们几乎无所作为,只有接受。
过劳死是个啥?
过劳死开始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指长时间工作的压力和疲劳造成工人健康损害,某些人最终死于过度劳累的现象。日本人还因此创造了专用新名词:Karoshi。
Karoshi最早报道案例是1969年日本最大的报纸公司航运部一位29岁男性工人连续加班工作后死于脑中风。到80年代,连续发生的企业高级白领英年早逝的案例引发整个社会的关注,这些牺牲者被贴上过劳死标签,并展开受害者赔偿的讨论。到1987年,日本劳工部门开始承认这种所谓过劳死并开始进行统计。
那么这些所谓过劳死的牺牲者具体死于什么疾病呢?1991年发表的对203名被确认为过劳死并获得赔偿的案例进行分析:203人中,男性196人,女性7人;123人死于中风,50人急性心力衰竭,27人心肌梗死,另有4人死于主动脉瘤破裂。
对于死亡背景的研究显示,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有长时间工作的情形,比如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每月加班超过50小时。此外,在白领工人中,长时间工作还往往伴随着工作造成的其他压力问题,比如职业,过度商务旅行,高要求的工作指标和工作地点转换等。在蓝领工人中,往往伴随着不规则的夜班,人力不足和长途驾驶等。另外,有88人在事发前24小时内经历过连续的或突发事件,比如工作相关的情绪焦虑或兴奋,工作量快速增加,意外的工作麻烦或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等。
从而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死亡与长时间、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相关。
日本劳工部门还根据相关研究制定了过劳死的判定标准,2001年制定延续至今的标准是:受害者必须在死亡前一个月内加班工作超过100小时,或者在前六个月内至少连续两个月加班80小时或更长时间。
虽然这个名词逐步传入包括韩国、中国和台湾等东亚地区,但是并没有被日本以外的其他政府所接受和承认。
而且,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些死亡案例与人群中其他的猝死并没有根本性不同,甚至在所有相关疾病中,过度劳累都没有被作为主要危险因素,更谈不上因果关系。就是说,这种所谓过劳死也没有被医学界所认同。
何况,如前文所述,人群中每个人一生中都存在一定几率的猝死风险,如果悲剧一旦发生,有一种过劳死,相应的是不是应该创造更多的新名词,比如过悲死、过喜死等。比如,前段时间遭遇网络诈骗引发心源性猝死的两位临沂大学生徐玉玉和宋振宁,厦门半程马拉松两名心源性猝死的运动员,以及今天刚刚报道的5∶20起床跑操猝死的河南初二女生,他们的死算什么死呢?
总体上说,这种过劳死既没有被医学届认同,也没有被日本以外的政府官方所接受,不过是日本人创造的一个名词,充其量算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人会不会因为工作把自己累死呢?
那么从医学角度来看,人会不会因为工作把自己累死呢? 篇幅所限,下一回讨论。
相关信源:
评论丨中国每年“过劳死”60万人 我们如何走出过劳的“摩登时代”?
http://news.cctv.com/2016/12/10/ARTIplj9yXrG2oESZDXkOKPj161210.shtml
高秀敏猝死并非个例 中国每年约60万人发生猝死
http://news.sina.com.cn/o/2005-08-22/12496752363s.shtml
中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实为心脏性猝死估算人数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723/c229589-22295641.html
河南初二女生5∶20起床跑操倒地身亡,学校称作息时间合理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2454052604022832000#_0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中国每年“过劳死”60万人?别造谣了 网址:http://www.jrxk.cn/view/3324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挣脱枷锁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