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同样是留美就业,中国人该如何赶超印度人?

同样是留美就业,中国人该如何赶超印度人?

选校帝 2016-12-16 浏览221次
同样是留美就业,中国人该如何赶超印度人?的头图

近段时间,一篇名为《为什么与印度人可以占领硅谷,1万清华毕业生却只能给他们打工》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在美国硅谷,印度人越来越占主导,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印裔仅占硅谷总人口的6%,而印度人领导的公司占到了33.2%, 印度裔创办的公司却占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而华裔占硅谷总人口高达28%,清华大学在硅谷一万多的校友,国内名校的精英也多聚集于此,但管理层的华裔人数与印裔人数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其实说起在美国留学、就业,热议的话题永远绕不开中国人和印度人的竞争。百度搜索印度人+硅谷,有429,000条结果,排在第一页的结果都是跟印度人“霸占”硅谷相关。

有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

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学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因为中国人看重“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按照这种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人,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我们这种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喜欢埋头干活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也正因为美国和印度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


实际上,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许多人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世界需要有“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执行力高、管理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人领导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膨胀,各类专业技术通过谷歌随时随地可以查到,获得“硬本事”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学,也可以是通过上网就行。所以,“硬本事”的相对价值在降低。但,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对于软知识、软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

   

哈佛大学招生部门人员对申请人的材料所撰写的评语里,对中国申请者评语反复会用"安静、害羞、具有数学能力、学习刻苦"等字眼,大多数申请者非常有天赋,但英语实际应用却很糟糕。你可能不信,很多是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学霸,考试里会用到的高冷生辟的单词,看起来很牛逼,但是到了国外生活却傻了眼,那些牛逼的高冷单词完全用不上,不能帮助他们点汉堡,理发。 没有语言的沟通能力。之前刷爆知乎的托福考了110,到美国还是无法生活自理,说的就是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我们提了很多年,怎么才能高能呢?其实就是提高个人的软实力。之所以强调在大学期间培养软实力,因为等你走上社会发现,硬指标永远是有限的,真正走进社会你才发现很多问题的解决甚至都没有标准答案。传媒行业有句行话:叫好的创意只值两块钱,因为执行力更重要,比如怎么让我的节目传播的更广啊,有12345种推广方法,这些都是硬邦邦的方法,具体谁能做成,就取决于不同人的软实力,比如他的思维方式、资源人脉、为人处世的风格等等。

所以啊,中国的孩子们还有家长们,别再只知道拼成绩了,拼点软实力吧!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同样是留美就业,中国人该如何赶超印度人? 网址:http://www.jrxk.cn/view/33671.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选校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