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离经叛道》——在创意的钢丝绳上漫步

《离经叛道》——在创意的钢丝绳上漫步

你的文具盒 2017-01-27 浏览55次
《离经叛道》——在创意的钢丝绳上漫步的头图

在生活之中,我们时常会碰上这样的情况——一次性需要购买大量的生活用品。

比如说重新去一个地方上班,安排好住所之后,我们需要一系列习惯的生活用具,诸如锅碗瓢盆、刀具、垃圾桶、电脑桌等等。

或者是你身份变化(比如说从单身变成恋爱)的时候,也会经常产生这种类似的需求。

习惯默认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很正常,这很合理,大家都不是这样么?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会思考: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能否有一个一站式的清单购物网站(或者类似其他),让有这种需求的用户直接上去选择一个清单,一两天之后直接送货上门?

并且如果技术合适,这一“清单”还可以直接设计出一个虚拟的房子,清单里面的东西分散在这房子的各个地方。提供几个档次的产品,每一个产品都是品质和做工精良的产物,如果用户不需要某个商品,可以将其勾选去掉。还可以备注在某个清单里面做一些小的微调。

现在,你觉得这个想法如何?

一、过度自信

在心理学上有个杜宁-克鲁格效应,这个效应,用最接地气的话来简单概括:越蠢的人觉得自己越牛逼。

当然,在这里引用这一效应并非是嘲讽创新者。而是因为这一效应揭示了这么一个问题:人们往往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有一种“过于乐观”的估计。

这种过分自信,在创新性领域可能是一种特别难以克服的认知偏差。

据这方面的心理学家研究(迪恩·西蒙顿)发现,即使是天才,也很难发现他们手握轰动性的成功。贝多芬最满意的那些交响乐、奏鸣曲和四重奏并不是后人经常演奏和刻录的那些曲子(心理学家亚伦·柯兹贝尔特研究结论)。

既然自己的想法有着这些问题,看样子我们需要寄望于他人能够给我们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我们通常会提到群体智慧,但我们需要小心我们指的是哪一部分群体(如果是“乌合之众”,那就完蛋了)。一般来说,120位普通人加在一起的预测并不比一位创新者的预测更为准确。

绝大多数人(很有可能包括我们自己)经常都会提到一句话“如果这件事情可行,那么早就有人做了。既然现在还没人做,说明这件事情肯定有什么我们不清楚的原因”。

这句话里面的道理当然没错,但是有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其他人尝试过了?”。

《策略思维》里面我们简单的了解过博弈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其他人也是因为类似的想法所以驻足不前——如同两个通话失败等待对方拨过来的情况那般。

能够给创新者的想法提供有价值意见的,其应当也有类似的创新者思维。这类人思想开放,能看到不同寻常的可能性中的潜力,这可以防止错误的负面预测。与此同时,他们对我们的想法并没有特别的贡献,这就足矣让他们摆脱前面所提到的“杜宁-克鲁格效应”。

而且,在给其他人的创意提供建议之前,最好能够在此之前先构思一些自己的创意。在自己创新的意识被激活的时候,我们对他人创意的可行性预测才更加的靠谱和稳妥(也就是说,如果希望他人给你的创意提出意见的时候,最好能够让他先构思一个他自己的创意)。

二、创新的灵感激发

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先上班积累足够的经验,之后再做出自己的东西”。

这里不谈论这句话的对错,只是在本书之中作者提出一个观念——局外人的身份往往能够让人不被固有的传统模式限制,从而能够去考虑一些不同的东西。

只有当人们对某一领域只有一般水平的专业度时,他们才最能对极具创造性的想法持开放态度。如果你认为,“那不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或者说,像那样的想法之前从未成功过”,那么你脑海中的这些想法会固化进而阻挠你的创新。

但是,在作者看来,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原创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想法都受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影响。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借用。我们都受到盗窃癖的影响,即不经意地记住别人的想法并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

不需要较高的专业认知水平,那么人的“盗窃癖”从何处取材?

作者给出了两个参考答案——艺术和跨文化的生活经历。

一系列调查数据(密歇根大学对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比起普通科学家,在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要浓厚得多(具体程度大约在7:1)。

而且另一项对数千名美国人的调查研究也表现了类似的结果。创办企业并获得很多专利的人比他们的同龄人拥有更多的业余爱好,例如素描、油画、建筑、雕塑和文学等。

企业家、发明家和杰出科学家对艺术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才能。对科学和商业持开放态度的人往往对以图像、声音和文字表达的想法和情感十分着迷。但这并不只是创新人士寻求置身于艺术这么简单,艺术也会反过来成为创造性和洞察力的强大源泉。

原书之中对于跨文化的生活经历论证引用的是一些时装大亨的经历。他们研究调查发现,那些拥有最丰富海外经历的创意总监往往能创造出最具创意的时装作品。

综合曾经看到的一些信息,这一点可能我们理解成这一结论更好——跨界的信息储备,有利于我们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创新。

比如说前文之中出现的那个想法,就是受到游戏上“虚拟人生”的一些创意,以及早期“一条龙服务”的一些原型。

三、成功与风险的平衡

说到创新不得不提一下成功,可能在一些人的眼中,创新和成功之间仿佛有些必然的联系,比如说创新可以带来成功。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如果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极度膨胀的时候,它会将创新精神排挤出去:你越看重成绩,就越是害怕失败。在极度想要获得成功的心理驱动之下,人们的目标并不是获得独一无二的成就,而是获得有把握的成功。

一旦人们为了获得成就而屈居于中间水平,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创造力会降低。

事实上,人们往往不敢脱离生活去离经叛道,尤其是涉及到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以及我们心中的核心价值观时,我们会抑制这些想法。

但是,真正的创新者,会通过风险的平衡来给自己的创意带来一丝生存空间。

风险平衡。

就好比重刑犯在犯罪之前往往行动比之平常要更加谨慎。当人们在一个领域里面铤而走险,他们会通过其他领域的谨慎行事来降低整体风险水平。

就好比很多创业者选择在一份工作之外进行创业——他们通过自己稳定的主职业,分担了自己创业的风险。

而且这种因为主职业带来的安全感,会让我们能够更加自由的在另一个领域发挥我们的想法,而不是因为各种现实的原因,卖掉我们的半成品。

末、结束语

原本,如同其他的概览系列一般,是准备将这一本离经叛道分篇讲述。

但是在写一期内容的时候,必须承认一个问题——有那么一些书,并非只是几篇文章可以将其精要提出来的。

当然,这里的精要并非是一本书最为核心和本质的结论。而是一系列的推论、想法。

毕竟,如果说这本书最核心的一些东西,可能只有两个字“创新”。

但是围绕着创新,作者给我们传递了一系列的衍生想法和思考,而正是这些内容,让我们感到在概览系列之外,是否应该推出另一种模式?

这个想法也只是一个雏形,可能会叫做【精读系列】,也可能会以视频的方式来呈现——毕竟十分钟的视频里面可能说道的内容就顶的上三四篇文章了。到时候,《离经叛道》将会作为这一新系列的第一期,以另一番模样,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抱歉,原本并没有准备就这么将这一期书结束,所以概览系列的下一期,暂时不能给大家带来简介了。

只能告诉大家,第十七期的书名《天生变态狂》。

引用赞誉里面的一句话:

包罗万象,引人入胜。想要理解心理变态和神经基础,不可不读。

你的阅读时间就是最好的赞美。

关注我们,概览群书,长见识;修身明理,知是非。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离经叛道》——在创意的钢丝绳上漫步 网址:http://www.jrxk.cn/view/39833.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你的文具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