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苏亚雷斯为什么屡“咬”不改?

苏亚雷斯为什么屡“咬”不改?

挣脱枷锁的囚徒 2014-07-08 浏览122次

“错了吗?”“我错了”。

“还犯吗?”“再也不了”。

“记住了吗?”“记住了,永也不了”。

结果,没过几天,因为相同的“错误”重复一次刚才的”永也不“的过程。

【苏亚雷斯“又咬人”了】

乌拉圭球星苏亚雷斯在世界足坛上演了类似的屡“咬”不改的系列剧。在日前进行的一场世界杯比赛中,苏亚雷斯因为“又咬人”遭受到国际足联的重罚:禁赛9场、4个月不得参加足球比赛。

苏亚雷斯咬人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国际足球巨星,苏亚雷斯已经多次在足球场上咬人,并遭受到严重处罚。

2010年11月,当时还在荷甲阿贾克斯效力的苏亚雷斯,身为队长,在比赛中咬伤埃因霍温球员巴卡尔的肩膀,赛后接到停赛7场的罚单。

2013年4月,在英超联赛利物浦对垒切尔西的比赛中,苏亚雷斯非常明显恶意的咬住了对方球员伊万诺维奇的右手手臂。英足总因此对苏亚雷斯课以停赛10场的严厉处罚。

近日,更有媒体爆料称,国际足联接到秘密报告,指苏亚雷斯此前更有高达5次赛场咬人的前科,那么这次世界杯赛场的咬人已经是苏亚雷斯职业生涯第八次赛场咬人?作为一名著名球星,至少此前的两次咬人事件给他带来的是高达17场禁赛处罚,除恶劣名声外,还意味着大把的金钱损失,在一般人看来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而苏亚雷斯为什么一如既往屡咬不改呢?

事情的最新进展是,苏亚雷斯已经承认是故意咬人,宣布向被咬对象和整个足球界道歉,并发誓“永远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苏亚雷斯真的会“永也不”了吗?

【为什么会咬人?】

事件发生过后,对于苏亚雷斯为什么咬人各方给出了多种解释。其实,咬是动物的攻击性本能之一,在人类也不例外。在理智上不健全的婴幼儿和儿童咬人也司空见惯,只是有的人特别偏好或者习惯一些。随着年龄增长理性的建立,这些本能会被被理智压抑隐藏起来。当人在失去理性约束的瞬间,本能性的咬人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苏亚雷斯为什么会屡咬不改?

科学研究认为,屡教不改并非是由于一般性记忆力不好,而是由于脑内“惩戒中心”功能可能存在欠缺。

【脑“奖赏中心”】

1953年,加拿大两位心理学家在对小鼠进行脑内电刺激实验过程中发现,当微电极插入一个称为伏隔核的部位时,小鼠会不停地主动压杆自我接通电源而接受电刺激,从而揭开了脑奖赏系统研究的序幕。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有关奖赏系统的研究已经区域成熟。动物在完成产生正面效应的行为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神经元会释放多巴胺,通过神经突触这种信号传递到额叶皮层,产生欣快感作为一种自我“奖赏”;同时与海马、杏仁核、以及额叶皮质的决策系统产生联系,产生美好记忆、良性情绪反应以及继续进取的行为进行激励,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奖赏系统。

在人类,可以触发自我奖赏系统工作的因素包括三类:与生存和繁衍有关的觅食、进食和交配,获得金钱或者社会赞誉等好的名声,以及摄入一些与内源性止痛物质结构类似的药物,具体而言就是大麻、海洛因等毒品。

前两者的作用是一过性的,属于正面的激励;后者则是属于“假冒”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并可以“绑架”脑将上浮系统和行为决策系统,使得吸毒者成为毒品的奴隶。

【脑内“惩戒系统”】

既然奖赏系统负责对于产生正面效应行为的激励,那么脑内有没有负责对产生负面效应行为进行惩戒即产生教训的系统呢?

经过研究,科学家把惩戒中心锁定在被称为外侧缰核(LHB)的神经核团。

研究发现,一些产生负面刺激可以激活LHB神经元,抑制奖赏中心多巴胺神经元活性,产生厌恶反应、不良记忆和对于行为的惩戒作用。

比如,酒精摄入虽然可以在初始阶段产生正向增强作用并激励进一步寻求行为。但是,同时可以产生诸如急性镇静、肌肉震颤和宿醉等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则可以激活LHB神经元产生厌恶反应,并抑制相关的行为,形成对这种负面效应的惩戒。

已经有研究发现,LHB对酒精、尼古丁和可卡因的摄取产生负向调节作用。

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手术破坏掉大鼠的LHB,而对照组则只进行假手术。实验分为三个大组,第一组,每间隔24小时给实验大鼠两瓶液体,一瓶是纯水,一瓶含20%浓度的酒精,连续给8周,中间一段时间暂停供给酒精;第二组,在喂食8周酒精后,动物可以通过压杆方式来资助获取酒精;第三组,则进行条件性味觉厌恶实验。

结果,第一组所有大鼠在最初阶段酒精摄取量均持续增加,但是,随后LHB损毁大鼠的摄入量逐渐开始并远远超过假手术组;在暂停供给酒精造成戒断后,LHB损毁大鼠摄取量仍继续增加,经过几天后才恢复。第二组,LHB损伤大鼠通过压杠杆自助获得酒精量显著多于假手术组。第三组,条件性味觉厌恶测试中,酒精成瘾的大鼠在被剥夺乙醇供给,代之以蔗糖饮料后,假手术组大鼠表现出明显厌恶反应,而LHB损毁大鼠则没有表现出反感。

实验结果说明,LHB功能保持完整的大鼠,酒精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给它们形成教训,这些教训对于酒精摄入起到严格调控作用。相反,LHB损毁大鼠似乎根本不在乎那些负面效应,对于酒精摄取是“永无止境”的。

【结论】

虽然有关脑惩戒系统的研究远没有奖赏系统成熟,研究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是,目前的证据尤其是最近的这项研究,可以证明以外侧缰核为中心的脑惩戒系统在记取教训方面的作用。

这也很可能苏亚雷斯屡“咬”不改的原因所在,他的“永不再”中枢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功能欠缺。

【后记——笔者现身说法】

医学研究中个例尤其是个人体验不能作为证据,但是,笔者希望以现身说法给你提供某些感性认识。

笔者记得小时候就经常无故恶心呕吐,家里虽然穷吃饭却非常挑剔,倒不是专门捡好吃的,而是固执地吃新鲜的食物。

成年后,有两次饮酒过量,一次是第一次喝酒,同饮者都早已烂醉,而我却没事人一样。但是,几个小时后,宿醉袭来,持续近24小时的呕吐,那叫一个“肝肠寸断”、痛不欲生。第二次,是因为某个事件,想把自己灌醉,结果更加悲惨,意识一直清醒,宿醉则较之前次有过之无不及。从此以后,滴酒不沾。想来,笔者的脑内惩戒系统似乎有些功能亢进。

这种反应有没有生理意义呢?这应该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就饮食而言,对于可能的有害物质高度敏感;而就行为而言,对于可能带来负面危害的行为保持深刻记忆和高度警惕。那么,这将意味着更多安全,更加远离可能的危险。当然,这有待更多研究证据的支持。

您呢?属于哪个类型?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苏亚雷斯为什么屡“咬”不改? 网址:http://www.jrxk.cn/view/48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挣脱枷锁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