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明代中国人就能画世界地图?「西南海夷图」初考

明代中国人就能画世界地图?「西南海夷图」初考

看北朝 2017-05-31 浏览127次
明代中国人就能画世界地图?「西南海夷图」初考的头图

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广舆图>,完成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据著者罗洪先自序乃“得元人朱思本图。其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从而分合,东西相伴,不至背舛……朱图长广七尺,不便舒卷;今据画方,易以编简”,遂分舆地总图一、北南直隶十三布政司图十六【案,「陕西舆图」分两页】、九边图十一、洮河松藩诸边图五、黄河图三、漕运图三、海运图二,另有描绘域外的朝鲜、朔漠、安南、西域四图。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初刻时,除改「朔漠图」为两页,尚增「西南海夷图」与「东南海夷图」两图。

「西南海夷图」,其名从上而下单列题于图右侧留白处,下书“界内每方四百里,界外海中风迅不常难以里载”。全图绘有大陆3块、大型岛屿3个、小型岛屿34个;标注名称约67个。原图仅右上方大陆“画方计里”【案,后世抄本多误将其余大陆一并作“画方”处理】,显然乃中国岭南及中南半岛地区。至于其他大陆、岛屿为今之何地?需先考图中诸名!苏明阳曾于<《广舆图》「西南海夷图」之非洲补述>【<郑和研究与活动简讯>十四期,2003年10月25日】一文考证了其中的8个地名,颇具启发。余作<初考>一篇试释图中诸名如下:

桑骨八

首见于「大明混一图」【案,成图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出自匿名宫廷画师之手,现存仅一版。原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下省作:「混一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案,成图于1402年。由朝鲜使者金士衡和李茂据李泽民「声教广被图」清浚「混一疆理图」临摹、李荟校对、权近补充朝鲜和日本部分后合为一图,现藏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简称:「疆理图」龙谷版);16世纪日人复刻一新图,现藏日本本光寺(简称:「疆理图」本光寺版)】诸版亦作“桑骨八”。自此,明张天复<皇舆考>、明章潢<图书编>、明郑大郁<四夷考经国雄略>、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地理>、明茅元仪<武备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均延用此名。

或可还原为zanzibar,词源是波斯语zanji【案,zanji乃“黑人之地”或“黑人国”之意,最初是对东非埃塞俄比亚王国(ethiopia)的称呼。两唐书均作“僧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均作“[昆仑]层期”、<宋史>作“层檀”,元汪大渊<岛夷志略>作“层摇罗”亦“层拔罗”。详见笔者挫作<昆仑层期——宋元时期对马达加斯加的记载>】指东非黑人地区,后缀-bar意即海岸。zanzibar是9世纪起,阿拉伯人在今东非海岸上建立了一个商贸殖民国家。

“桑骨八”,可视为zanzibar的明代译写。

这不鲁麻

首见于本图。「混一图」作“这中鲁哈麻”,「疆理图」诸版均作“者不鲁哈麻”。

高桥正将其还原为阿拉伯语jabalal-qamar,意思是“月亮山”。在西方托勒密系统地理观念中,“月亮山”亦“月之山”是今尼罗河西源所在山脉【案,尼罗河分东西两源头,东源名青尼罗河、西源名白尼罗河,中游有支流阿特巴拉河注入。青尼罗河、白尼罗河于「混一图」、「疆理图」均有表现,相对位置正确但河源位置过南】。

“这不鲁麻”、“这中鲁哈麻”亦“者不鲁哈麻”,乃拉丁语“月之山”的阿拉伯语对译的汉语音译,今白尼罗河上游西源山脉地区。相较之下,诸译名中“者不鲁哈麻”音训颇合。

哈纳亦思津

首见于本图。「混一图」、「疆理图」诸版均作“哈纳伊斯哇”。

明初,以南京淮西方言为主的官话并不严格区分-n音与-l音,史料中多以“那”、“纳”(-n)对译阿拉伯语-l。因此,“哈纳伊斯哇”可还原为阿拉伯语hatt al-istiua,意思是“赤道”。相较之下,诸译名中“哈纳伊斯哇”音训颇合。

娣骨奴

首见于本图。「混一图」、「疆理图」诸版均作“娣八奴”,「西洋海夷诸图」【案,明张燮<东西洋考>插图,摹自「西南海夷图」,更名而已。现存版本删“界内每方四百里,界外海中风迅不常难以里载”语,改题“余国莫可考”。下省作:「西洋图」】亦作“娣八奴”。如此,“骨”当“八”之异译,“娣骨奴”通“娣八奴”。

“娣八奴”,陈佳荣将其还原为阿拉伯语diba【案,diba亦diva一词词源出自梵语divpa,意思是岛屿】。阿拉伯写本中diba多指今马尔代夫群岛或拉克代夫群岛。

今马尔代夫群岛,首见于元<岛夷志略·北溜>:“地势居下,千屿万岛。舶往西洋,过僧伽剌傍,潮流迅急,更値风逆,辄漂此国。候次年夏东南风,舶仍上溜之北。水中有石槎中牙,利如锋刃,盖已不完舟矣。”【案,古人没有洋流概念,故认为“北溜”“地势居下”。此“北溜”或仅指马尔代夫群岛北部】明<瀛涯胜览·溜山国>复载:“其国番名牒干,无城郭,倚山聚居,四围皆海,如洲渚一般,地方不广。国之西去程途不等,海中天生石门一座,如城阙样。有八大处,溜各有其名:一曰沙溜,二曰人不知溜,三曰起泉溜,四曰麻里奇溜,五曰加半年溜,六曰加加溜,七曰安都里溜,八曰官瑞溜。”【案,“牒干”,依据苏继庼音的观点可还原为dewa,即梵语divpa】

“娣八奴”,与“北溜”亦“溜山”一起,自元末至明初指代今马尔代夫群岛。

库六

首见于「混一图」。未可详考。

喝竭

首见于「混一图」。未可详考。

失阿剌秃里赤

首见于「混一图」。明<皇舆考>、<图书编>、<三才图会·地理>、清<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均延用此名。

无疑,当为僧伽罗语sinhaladvipa的古译,今译斯里兰卡。意识是光明、富饶的土地。今斯里兰卡,<法显传>、<宋书>、<梁书>、<旧、新唐书>作“师子国”,<大唐西域记>作“僧迦罗”,<元史>作“僧迦剌”,郑和航海时代称“锡兰山”。

“失阿剌秃里赤”,与“娣八奴”等阿拉伯语译语一样,与其他来源的同地异名名称并存使用,这显示出当时的知识界并未完全消化阿拉伯体系地理知识,至少没有将其与自有知识系统融合。

冒西哈必剌

首见于「混一图」。「西洋图」误作“日月西哈必剌”。未可详考。

颗细打宾

首见于「混一图」。未可详考。

哇阿哇

首见于「混一图」。未可详考。

黑八阿乞轻

「混一图」、「疆理图」诸版均分作“黑八阿乞轻”、“里八阿乞轻”两地。“黑八阿乞轻”在上、接近今阿拉伯半岛海外,“里八阿乞轻”位于地图下方。至「东、西南海夷图」两图,则无“里八阿乞轻”一名。「混一图」诸图上方之“黑八阿乞轻”绘于「西南海夷图」上方,「混一图」诸图下方之“里八阿乞轻”绘于「东南海夷图」下方。实难考证!

宁苏

未可详考。

石帆

未可详考。

吴哥

首见于本图,或可还原为高棉语angkor【案,angkor乃柬埔寨吴哥王朝同名首都】。然,此“吴哥”悬于海中,位“东龙蛇”、“西龙蛇”之间,与吴哥王城颇不合。

又,清<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作“吴奇”,或可谓“蜈蜞屿”之省称。“蜈蜞屿”之今地,位于印度尼西亚北部纳土纳群岛主岛大纳士纳岛。

东党、西党

首见于本图,明<皇舆考>、<图书编>、<四夷考经国雄略>、<三才图会·地理>、<武备志>、清<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亦转录。依据音训相类,陈佳荣推测“党”通“董”。

“东、西董”,见于<元史·史弼传>:“过七洲洋、万里石塘,历交趾、占城界,明年正月,至东董西董山、牛崎屿,入混沌大洋橄榄屿,假里马答、勾阑等山,驻兵伐木,造小舟以入。”

如此,“东党”亦“东董”,今地在越南东南海岸外的sapate岛;“西党”亦“西董”,今地在越南东南海岸外的catwick岛。

东龙蛇、西龙蛇

首见于本图,明<皇舆考>、<图书编>、<四夷考经国雄略>、<三才图会·地理>、<武备志>亦转录。然,“东龙蛇”、“西龙蛇”当为“东蛇龙”、“西蛇龙”之倒误。

“东蛇龙”,明<西洋朝贡典录·爪哇国>云:“由占城而往,……又十更,望东蛇龙之山,贯圆屿、双屿之中。”两地相距不远,故合称“东西蛇罗山”,<顺风相送·苎盘往文莱>云:“[林哪喏山]乙卯二十五更见东边有大山,即是东西蛇罗山,番名叫单戎独山。”

“单戎独山”,无疑是印度尼西亚语tandjung-datu译音。“独”通“罗”、“龙”,对译“datu”。其今地,当在加里曼丹岛西北端,“东龙蛇”亦“东蛇龙”乃datu角,“西龙蛇”亦“西蛇龙”乃api角。

马安

首见于本图。明<皇舆考>、<图书编>、<四夷考经国雄略>、<三才图会·地理>、<武备志>、清<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亦转录。

「混一图」、「疆理图」诸版均作“马鞍”。「东南海夷图」另有一同名“马安”。未可详考。

知闷

首见于本图,明<皇舆考>、<图书编>、<四夷考经国雄略>、<三才图会·地理>亦转录;清王大海<海岛逸志>作“知汶”,无疑乃今帝汶(timor)岛。帝汶岛,宋<诸蕃志·苏吉丹>作“底勿”、“阇婆之属国”;元<岛夷志略·古里地闷>作“古里地闷”,“居加罗之东北,山无异木,唯檀树为最盛。以银、铁、碗、西洋丝布、色绢之属为之贸易也。地谓之马头,凡十有二所。有酋长。田宜谷粟。气候不齐,朝热而夜冷。风俗淫滥。男女断发,穿木绵短衫,系占城布。市所酒肉价廉,妇不知耻。部领目纵食而贪酒色之余,卧不覆被,至染疾者多死。倘在番苟免。回舟之际,栉风沐雨,其疾发而为狂热,谓之阴阳交,交则必死。昔泉之吴宅,发舶梢众百有余人,到彼贸易,既毕,死者十八九,间存一二,而多羸弱乏力,驾舟随风回舶。或时风恬浪息,黄昏之际,则狂魂荡唱,歌舞不已。夜则添炬辉耀,使人魂逝而胆寒。吁!良可畏哉!然则其地虽使有万倍之利何益!昔柳子厚谓海贾以生易利,观此有甚者乎!”明<星槎胜览·吉里地闷>作“吉里地闷”,“居重迦逻之东。满山茂林,皆檀香树,无别产。马头商聚十二所。有酋长,田肥谷盛。气候朝热暮寒。凡其商船染病,十死八九,盖其地甚瘴气。男女断发,穿短衫。货用金钱、铁器、磁碗之属。诗曰:吉里东南海,居人卧饱餐。田肥时有谷,朝热暮生寒。涉险商求利,闻香木种檀。短衫常覆体,形丑不堪观。”

“知闷”、“底勿”亦“地闷”,词源是马来语timor【案,timor意即“东”,缘于帝汶岛位于小巽它群岛的东端】。“古里”的词源是布吉斯语keraeng【案,keraeng意即“王”】。如此,则“吉里地闷”当为“古里地闷”之误写。“知闷”,可视为timor的明代译写。

石塘

首见于宋<岭外代答·三合流>:“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曰交址洋。中有三合流,波头濆涌而分流为三:其一南流,通道于诸蕃国之海也。其一北流,广东、福建、江浙之海也。其一东流,入于无际,所谓东大洋海也。南舶往来,必冲三流之中,得风一息,可济。苟入险无风,舟不可出,必瓦解于三流之中。传闻东大洋海,有长砂石塘数万里,尾闾所泄,沦入九幽。昔尝有舶舟,为大西风所引,至于东大海,尾闾之声,震汹无地。俄得大东风以免。”元<岛夷志略·万里石塘>复载:“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越海诸国。俗云万里石塘。以余推之,岂止万里而已哉!舶由岱屿门,挂四帆,乘风破浪,海上若飞。至西洋或百日之外。以一日一夜行百里计之,万里曾不足,故源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勃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盖紫阳朱子谓海外之地,与中原地脉相连者,其以是欤!观夫海洋泛无涯涘,中匿石塘,孰得而明之?避之则吉,遇之则凶,故子午针人之命脉所系。苟非舟子之精明,能不覆且溺乎!吁!得意之地勿再往,岂可以风涛为径路也哉!”

显然,“石塘”今中国南海之南沙群岛。

蒲甘

「西洋图」误作“满耳”。

首见于宋<岭外代答·蒲甘国>:“蒲甘国,自大理国五程至其国,自窊里国六十程至之。隔黑水、淤泥河,则西天诸国不可通矣。蒲甘国王、官员,皆戴金冠,状如犀角。有马不鞍而骑。王居以锡为瓦,以金银裹饰屋壁。有寺数十所,僧皆黄。国王早朝,其官僚各持花献王,僧作梵语祝寿,以花戴王首,余花归寺供佛。徽宗崇宁五年二月曾入贡。”又,宋<诸蕃志·真腊国>:“真腊接占城之南,东至海,西至蒲甘,南至加罗希。”<诸蕃志·蒲甘国>:“蒲甘国,官民皆撮髻于额,以色帛系之,但地主别以金冠。其国多马,不鞍而骑。其俗奉佛尤谨,僧皆衣黄。地主早朝,官僚各持花来献,僧作梵语祝寿,以花戴王首,余花归寺供佛。国有诸葛武侯庙。皇朝景德元年,遣使同三佛齐、大食国来贡,获预上元观灯。崇宁五年又入贡。”此“蒲甘”,当指今缅甸中部的蒲甘王朝,首府同名,位于今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然,孛儿只斤氏元征伐之后王朝灭亡。入明,掸人于缅甸东部阿瓦建立政权,今地位于缅甸曼德勒。明人仍以“蒲甘”称之。

宋元之“蒲甘”异于明之“蒲甘”,分处今缅甸中、东部两地,民族亦不相同。

平高仑

首见于本图。

无疑乃印度尼西亚语bunguran之音译。其今地,当在位于马来半岛与加里曼丹岛之间海域的纳土纳群岛主岛大纳士纳岛【案,“纳士纳”(kepulauan natuna)系荷兰语名称,崩古兰(bunguran)系印尼语名称】。

苏日阔

未可详考。

三佛齐

首见于宋<岭外代答·三佛齐国>:“三佛齐国,在南海之中,诸蕃水道之要冲也。东自阇婆诸国,西自大食、故临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者。国无所产,而人习战攻,服药在身,刃不能伤。陆攻水战,奋击无前,以故邻国咸服焉。蕃舶过境,有不入其国者,必出师尽杀之,以故其国富犀象、珠玑、香药。其俗缚排浮水而居。”,又<明史·三佛齐传>:“三佛齐,古名干陀利。刘宋孝武帝时,常遣使奉贡。梁武帝时数至。宋名三佛齐,修贡不绝。”

“三佛齐”的词源,是梵文sri-vijaya。唐代多译“室利佛逝”,简称“佛逝”。崛起于今苏门答腊东南部,明初业已衰落。郑和航海时代,曾在其境内设旧港宣慰使。

勃楚

未可详考。

阇婆

首见于南朝梁慧皎<高僧传·求那跋摩传>:“后至阇婆国。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明旦果是跋摩来至。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未详,不可考。

另,据<旧唐书·骠国传>:“华言谓之骠,自谓突罗成,阇婆人谓之徒里掘。”如此,则“阇婆”当在今马来半岛,或为“朱波”亦“瞻波”之异译。

另,<新唐书·诃陵传>载:“诃陵,亦曰社婆,曰阇婆,在南海中。东距婆利,西堕婆登,南濒海,北真腊。木为城,虽大屋亦覆以栟榈。象牙为床若席。出玳瑁、黄白金、犀、象,国最富。有穴自涌盐。以柳花、椰子为酒,饮之辄醉,宿昔坏。有文字,知星历。食无匕筋。有毒女,与接辄苦疮,人死尸不腐。王居阇婆城。”又,<岭外代答·海外诸蕃国>载:“正南诸国,三佛齐其都会也。东南诸国,阇婆其都会也。西南诸国,浩乎不可穷,近则占城、真腊为窊里诸国之都会,远则大秦为西天竺诸国之都会,又其远则麻离拔国为大食诸国之都会,又其外则木兰皮国为极西诸国之都会。”<岭外代答·阇婆国>载:“阇婆国,又名莆家龙,在海东南,势下,故曰下岸。广州自十一月十二月发舶,顺风连昏旦,一月可到。”又,<诸蕃志·阇婆国>:“阇婆国又名莆家龙,于泉州为丙巳方,率以冬月发船,葢藉北风之便,顺风昼夜月余可到。东至海,水势渐低,女人国在焉。愈东则尾闾之所泄,非复人世,泛海半月至昆仑国。南至海三日程,泛海五日至大食国。西至海四十五日程。北至海四日程。西北泛海十五日至渤泥国。又十日至三佛齐国,又七日至古逻国,又七日至柴历亭,抵交趾,达广州。”据原文分析,此“阇婆”当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或兼指两岛。

另,<诸蕃志·三佛齐国>:“三佛齐,间于真腊、阇婆之间,管州十有五。在泉[州]之正南,冬月顺风月余方至凌牙门。”此“阇婆”当在今越南,或为“占婆”之笔误。

另,<明史·爪哇阇婆传>:“阇婆,古曰阇婆达。宋元嘉时,始朝中国。唐曰诃陵,又曰社婆,其王居阇婆城,宋曰阇婆,皆入贡。洪武十一年,其王摩那驼喃遣使奉表,贡方物,其后不复至。或曰爪哇即阇婆。然《元史爪哇传》不言,且曰:‘其风俗、物产无所考。’太祖时,两国并时入贡,其王之名不同。或本为二国,其后为爪哇所灭,然不可考。”

“阇婆”,似一游离之国,大率不出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一带。

大身

未可详考。

满剌加

首见于明<瀛涯胜览·满剌加国>:“自占城向正南,好风船行八日到龙牙门。入门往西行,二日可到。此处旧不称国,因海有五屿之名,遂名曰五屿。无国王,止有头目掌管。此地属暹罗所辖,岁输金四十两,否则差人征伐。永乐七年(1409年)己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宝船]赍诏勑,赐头目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满刺加国,是后暹罗莫敢侵扰。其头目蒙恩为王,挈妻子赴京朝谢,贡进方物,朝廷又赐与海船回国守土。”<明史·满剌加传>复载:“满剌加,在占城南。顺风八日至龙牙门,又西行二日即至。或云即古顿逊,唐哥罗富沙。……后佛郎机强,举兵侵夺其地,王苏端妈末出奔,遣使告难。时世宗嗣位,敕责佛郎机,令还其故土。谕暹罗诸国王以救灾恤邻之义,迄无应者,满剌加竟为所灭。时佛郎机亦遣使朝贡请封,抵广东,守臣以其国素不列《王会》,羁其使以闻。诏予方物之直遣归,后改名麻六甲云。”

“满剌加”,其今地当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州一带,首府同名。15世纪初,在明帝国的支持下成为地区强国、东西方贸易中心。1511年被葡萄牙人攻占。

渤泥、勃泥

「混一图」、「疆理图」诸版、「西洋图」均分为两地,实乃同地异名耳。

首见于元<岛夷志略·浡泥>:“龙山■【左石右盘】磾于其右。基宇雄敞,源田获利。夏月稍冷,冬乃极热。俗尚侈。男女椎髻,以五采帛系腰,花锦为衫。崇奉佛像唯严。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以归歇处。民煮海为盐,酿秫为酒。有酋长,仍选其国能算者一人掌文簿,计其出纳,收税,无纤毫之差焉。地产降眞、黄蜡、玳瑁、梅花片脑。其树如杉桧,劈裂而取之,必斋浴而后往。货用白银、赤金、色缎、牙箱、铁器之属。”又,<明史·浡泥传>:“浡泥,宋太宗时始通中国。洪武三年八月命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往使。自泉州航海,阅半年抵阇婆,又逾月至其国。”

“渤泥”亦“勃泥”,今地当在加里曼丹岛北部之文莱(brunei)。

大小虑

未可详考。

三邈

仅见于本图,「西洋图」省作“邈”。

元<岛夷志略>记“淡邈”、“东淡邈”两名【<岛夷志略·淡邈>载:“小港去海口数里,山如铁笔,迤逦如长蛇,民傍缘而居。田地平,宜谷粟,食有余。气候暖,风俗俭。男女椎髻,穿白布短衫,系竹布捎。民多识山中草药,有疵疠之疾,服之其效如神。煮海为盐,事网苦为业。地产胡椒,亚于八都马。货用英硝珠、麒麟粒、西洋丝布、粗碗、靑器、铜鼎之属。”<岛夷志略·东淡邈>载:“皐揵相去有间,近希苓数日程。山瘠民闲,田沃稻登,百姓充给。气候热。俗重耕牛。每于二月舂米为饼以饲之,名为报耕种之本。男女椎髻,系八丹布。煮海为盐,酿椰浆为酒。有酋长。地产胡椒,亚于阇婆,玳瑁、木绵、大槟榔。贸易之货,用银、五色布、铜鼎、铁器、烧珠之属。”】。据原文可知,“淡邈”、“东淡邈”非彼此相临之地,亦无所谓“西淡邈”之类记载。故“三邈”今地不可考。

笼洲

未可详考。

玳瑁

首见于本图。玳瑁,种属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爬行纲-龟鳖目-海龟科-玳瑁属动物。多地因地貌型似称“玳瑁山”、“玳瑁屿”、“玳瑁洲”、“玳瑁港”等。

“玳瑁山”,<郑和航海图>图一一,位于今越南中部海岸的茶(tra)山之巴尔坦(batangan)角。

“玳瑁屿”,<四夷广记>:“……用单午针十五更,船平玳瑁屿。”又,<顺风相送·暹罗往大泥彭亨磨六甲>:“[洛坤港]打水九托,昆辛外有一屿名玳瑁州。”据原文,当在今泰国洛坤港外克拉(krah)岛。

“玳瑁洲”,<东西洋考·西洋针路·占城往柬埔寨>:“鹤顶山,打水二十五托,洋中有玳瑁洲,宜防,若往柬埔寨,由此分路,用单庚四更,取柯任山。”据原文,当在今越南平顺(binh thuan)岛。

“玳瑁港”,<东西洋考·吕宋>:“玳瑁港,地势转入,故称玳瑁。湾而表,山环其外,凡舟往吕宋,必望表而趋,故兹山推望镇焉。湾名玳瑁,然玳瑁非其所出,所出苏木耳。”其今地,当在菲律宾吕宋西部仁牙因(linyayen)湾。

此“玳瑁”,不知何指。

竹牌

首见于本图。

<郑和航海图>图十四,今缅甸莫斯科斯(moscos)群岛之一岛,或莫塔马(moktama)湾的green岛。

另有“竹排礁”亦“竹牌礁”,<顺风相送·各处州府山形水势之图>:“铁钻屿,对开是竹排礁。”又,<顺风相送·阿齐往罗里回针>:“开船丙午(172.5度)十更取牙里坎,放洋乙卯(97.5度)五更取大佛堂,单卯(90度)八更取铁钻山并竹牌礁,若看见莺歌嘴放开使,若船身高见色兰山,用乙辰针(112.5度)五十更,单巳(150度)三十更取翠兰山。”据原文航程判断,当在今斯里兰卡岛东南海岸线外。

此“竹牌”,不知何指。

首见于<宋史·陈宜中传>:“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军伐占城,[陈]宜中走暹,后没于暹。”“暹”一名的来源,出自占婆碑文syam,系占人对今泰族人的称呼。后,详见于<岛夷志略·暹>:“白新门台入港,外山崎岖,内岭深邃。土瘠,不宜耕种,谷米岁仰罗斛。气候不正。俗尚侵掠。每他国乱,辄驾百十艘以沙糊满载,舍生而往,务在必取。近年以七十余艘来侵单马锡,攻打城池,一月不下。本处闭关而守,不敢与争。遇爪哇使臣经过,暹人闻之乃遁,遂掠昔里而归。至正己丑(1349年)夏五月,降于罗斛。凡人死,则灌水银以养其身。男女衣着与罗斛同。仍以■【左贝右八】子权钱使用。地产苏木、花锡、大风子、象牙、翠羽。贸易之货,用硝珠、水银、靑布、铜铁之属。”

古泰国,原分泰族人政权“暹”与孟族人政权“罗斛”,1349年合并称“暹罗斛”,简称“暹罗”。故,“暹”乃宋元时代而非明代对今泰国的称呼。

丹孛郎

首见于本图。「疆理图」诸版均分作“丹旁孛郎”、“丹马令”两地,「西洋图」作“州字即”,皆误!

“丹旁孛郎”乃“丹孛郎”之误写。“丹孛郎”通“丹马令”,或可还原为梵语tambralinga、tembeling。首见于宋<诸蕃志·单马令国>:“单马令国,地主呼为相公。以木作栅为城,广六七尺,高二丈除,上堪征战。国人乘牛,打鬃跣足。屋舍官场用木,民居用竹,障以叶,系以藤。土产黄蜡、降眞香、速香、鸟樠木、脑子、象牙、犀角,番商用绢伞、雨伞、荷池缬绢、酒、米、盐、糖、甆器、盆钵、麤重等物,及用金银为盘盂博易。日啰亭、潜迈、拔沓、加啰希类此。本国以所得金银器,纠集日啰亭等国类聚献入三佛齐。”<宋史>作“丹眉流”,<岛夷志略>作“丹马令”。

其今地,当在泰国南部至马来西亚半岛彭亨东岸淡贝林角一带。

鸟答蛮

首见于「混一图」,「疆理图」诸版均作“鸟答蛮”。“鸟”当“雁”之误写【案,繁体“雁”字去部首则为繁体“鸟”字】。

“鸟答蛮”亦“雁答蛮”,首见于宋<诸蕃志·海上杂国>:“晏陀蛮国,自蓝无里去细兰国,如风不顺,飘至一所,地名晏陀蛮,海中有一大屿,内有二山,一大一小,其小山全无人烟,其大山周围七十里,山中之人,身如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舣岸。山内无寸铁,皆以砗磲、蚌壳磨铦为刃。上有圣迹浑金床,承一死人,经代不朽,常有巨蛇卫护,蛇身毛长二尺,人不敢近。有井,每岁两次水溢流入于海,所过砂石,经此水浸皆成金。阖山人常祭此井,如铜铅铁锡用火烧红,取此水沃之辄变成金。旧传曾有商舶坏船,人扶竹木,随流飘至此山,知有圣水,潜以竹筒盛满,乘木筏随浪飘漾至南毗国,以水献南毗国王,试之果验,南毗王遂兴兵谋奄有其山,船未至间,遭恶风飘回,船人漂至山,尽为山蛮所食,葢此山有金床异人,密有神护,不令人近也。”后,<瀛涯胜览>作“桉笃蛮”。

“雁答蛮”,词源当为马来语handuman【案,handuman一词系印度猴神的名字。顺便说一句,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由多个原型糅合,比如玄奘的第一位弟子胡人石盘陀,百年后弃军从佛的西行旅人悟空,再就是印度神话中善于变化的猴神handuman】,今地乃位于孟加拉湾的安达曼群岛。

爪哇

首见于元<岛夷志略·爪哇>:“爪哇即古阇婆国。门遮把逸山系官场所居,宫室壮丽,地广人稠,实甲东洋诸番。旧传国王系雷震石中而出,令女子为酋以长之。其田膏沃,地乎衍,谷米富饶,倍于他国。民不为盗,道不拾遗。谚云‘太平阇婆’者此也。俗朴,男子椎髻,裹打布。惟酋长留发。大德年间,亦黑迷失、平章史弼、高兴曾往其地,令臣属纳贡税,立衙门,振纲纪,设铺兵,以递文书。守常刑,重盐法,使铜钱。俗以银、锡、鍮、铜杂铸如螺甲大,名为银钱,以权铜钱使用。地产靑盐,系晒成。胡椒每岁万斤。极细坚耐色印布、绵羊、鹦鹉之类。药物皆自他国来也。货用硝珠、金银、靑缎、色绢、靑白花碗、铁器之属。次曰巫仑,曰希苓,曰三打板,曰吉丹,曰孙剌等。地无异产,故附此耳。”又,<元史·爪哇传>:“爪哇,在海外,视占城益远。自泉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后至其国。其风俗土产不可考,大率海外诸蕃国多出奇宝,取贵于中国,而其人则丑怪,情性语言与中国不能相通。世祖抚有四夷,其出师海外诸蕃者,惟爪哇之役为大。”

“爪哇”,词源是印度尼西亚语jawa,位于今印尼爪哇岛。

大剌田

首见于本图,明<皇舆考>、<三才图会·地理>、<图书编>、<武备志>、清<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均作“大剌田”,明<四夷雄略>作“大剌由”。「混一图」、「疆理图」诸版均作“木剌由”。“大剌田”、“大剌由”皆“木剌由”笔误。

“木剌由”,首见于<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七年](1280年)戊寅,以奉使木剌由国速剌蛮等为招讨使,佩金符。”

或可还原为马来语malayu,系马来人自称。当泛指马来人或其国家。

马八儿

“马八儿”亦“马八二”,首见于南宋周密<癸辛杂识·按摩女子>:“马八二国进贡二人,皆女子,黑如昆仑,其阴中如火,或有元气不足者与之一接,则有大益于人。”又,<元史·马八儿国传>:“海外诸蕃国,惟马八儿与俱蓝足以纲领诸国,而俱蓝又为马八儿后障,自泉州至其国约十万里。其国至阿不合大王城,水路得便风,约十五日可到,比余国最大。”「混一图」、「疆理图」均注两个同名“马八儿”。

“马八儿”的词源,无疑是阿拉伯语malaya-bar的省称ma-bar【案,malaya-bar,意思是渡口】。「混一图」、「疆理图」均注两个同名“马八儿”,作国名或有重复之嫌,或为一渡口一国名。“马八儿”国,今地位于印度西南海岸马拉巴尔。

沙黑■的

「混一图」、「疆理图」诸版均作“沙里骨的加益”,当为“沙里骨的”、“加益”两名,左侧另有一名“俱南”。「西洋图」作“沙里加益”、“骨的俱南”,实谬也!名中“骨”仿“娣骨奴”例,音通“八”,则“沙里骨的”或为“沙里八丹”。元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明代中国人就能画世界地图?「西南海夷图」初考 网址:http://www.jrxk.cn/view/57747.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看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