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虽不如散打出名,却是中国武术精粹:曲折发展的中国短兵

虽不如散打出名,却是中国武术精粹:曲折发展的中国短兵

中华冷兵器 2017-06-06 浏览242次
虽不如散打出名,却是中国武术精粹:曲折发展的中国短兵的头图

武术是特指中国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格斗技巧称呼。而中国武术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短兵是传统武术一个重要的竞技项目,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击剑运动,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项正式的武术比赛项目,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一次“国考”时才出台的,当时的名字就叫“击剑”,为区别于西洋击剑,也称为“中国式击剑”。后来,因为它具有刀剑同体的特点,技术上与西洋击剑明显不同,人们便改称为“短兵”。

根据《国术考试条例》规定,民国时期的国术考试包括有套路演练、短兵、长兵、散手、摔跤等项目,这五个项目构成了“国术”的竞技体系。

1930年中央国术馆正式颁布了《国术考试规则》,自此以后,“国术考试”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短兵比赛也随之推广开来。但那时,“国术考试”在各地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套路、散手、短兵、长兵、摔跤等单项的发展水平也不整齐,总的来说,套路演练的参加者最多,其次是摔跤、散手、和短兵,长兵似因为受到器材的限制,始终不能广泛开展起来。一段时间里,短兵发展得相当快,不但在河北、山东、河南这样的国术大省得到广泛开展,在某些相对边远的省份也开展起来。到40年代,短兵已是人们熟悉的武术竞技项目了。

上图在武体举办的短兵调赛

1953年11月,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运动员397名,正式比赛和表演的项目多达数百种,真可谓百花齐放,盛况空前,这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史上的一件盛事。在这次运动会上,短兵是正式项目之一。也正是那次比赛,马贤达(著名武术家)脱颖而出,以五场连胜的成绩荣获冠军。

上图著名武术家马贤达

遗憾的是自1953年以后,随着对民间武术活动的清理整顿和对武术运动技术的大幅调整,包括短兵在内的所有的武术对抗项目都被废止了。从此以后短兵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在中华武坛上露过面。只是在民间,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有些人依然保持着对短兵的挚爱,不但私下里坚持活动,甚至还有公开表演和小型赛事。直到本世纪初,短兵运动才再次出现复兴势头。

比赛中用的短兵是用硬质内条裹以海绵,再外包薄皮制成,长度通常为80-120cm,重量在400-800g之间(比赛不同略有出入)。比赛场地通常为直径8米的圆形区域,场地上画有阴阳两仪的太极图案,充分展现了中国太极文化。也有比赛使用边长10米正方形区域。

上图16年全国短兵比赛

从技术上来说,短兵包含刺、劈、砍、崩、点、剪、斩、拦、架等基本技法。目前的一些比赛中,不少运动员技术动作较为单一,但随着运动员水平的提高,比赛会变得越来越有观赏性。

上图16年全国短兵赛中的双手技法

上图14年全国短兵赛中武体的“地趟剑”

相对于散打,短兵运动有更宽的年龄跨度,可以说老幼皆宜。

上图短兵规则

目前我国的短兵运动正在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每年都会有比赛举办,一些体育院校、民间社团和俱乐部都开展了短兵训练,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但我相信总有一天短兵可像散打一样蓬勃发展,甚至与剑道击剑等运动一样,获得更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虽不如散打出名,却是中国武术精粹:曲折发展的中国短兵 网址:http://www.jrxk.cn/view/5992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中华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