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揭秘明代骑兵四大利器,凭借着它们才能威震四方!

揭秘明代骑兵四大利器,凭借着它们才能威震四方!

中华冷兵器 2017-07-13 浏览225次
揭秘明代骑兵四大利器,凭借着它们才能威震四方!的头图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是少数几个在王朝后期依然可以远征取胜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武学发展的巅峰时期。明朝骑兵更是威震四方,鼎盛时期明朝战马动辄以百万计,为历代之最。

上图:奔袭中的明朝骑兵

尽管在明代中后期有“北虏”之忧虑,但是明朝骑兵很快便重新振作,在马芳为代表的各路名将带领下,多次北出边关进行作战,大获全胜,其中的精彩程度不亚于戚继光指挥的抗倭战争,何况后期戚继光本人也组建骑兵加入到对“北虏”的战争中。

而明朝骑兵的制胜法宝,便是被明朝武学家茅元仪在《武备志》、《石民四十集》两部书中称为四大利器的“软弓、长箭、快马、轻刀”。

上图:明代骑兵形象

根据明代各种书籍记载,明代军用战弓已经全部为角弓,在隋唐还广泛被步兵使用的木制单体弓已经沦为礼器,不在应用到战场上。所谓角弓,即以筋、角、木制成弓体,加上桦树皮、大漆等防潮材料,用丝线、棉线、鹿筋等做弦的弓,在同样的拉力下,角弓比竹木弓、筋木弓在使用寿命和威力上都有优势。

上图:《武备志》中记载的明代两款常见的角弓

明朝边军使用的角弓大多为开元弓,这种弓的造型非常奇特,是专门为马上作战设计的弓种。相比较其他角弓,这种弓弓片宽大,弓梢细小,具有极高的耐久度,可以保证骑兵远程奔袭时即使弓暂时得不到好的保养也能保持战斗力。

上图:《武备志》中开元弓的插图

上图:开元弓的下弦状态和上弦状态(复原)

而开元弓的弓梢两端挂弦处有钩状的延伸,这也是开元弓的最典型特征。这种设计非常精妙。在战场上,两军交战,互相对射,箭矢往往散落的满地都是。如果骑兵的箭矢用光,则可以用弓梢两端的钩子去地上钩取箭矢,而不需要下马去捡拾。

上图:《武备要略》所记载的弓梢取箭图

另外,这种钩状设计也减轻了弓梢的重量,减少了弓梢自重对能量的消耗,让弓的能量可以更好地传递到箭身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软弓”,是相对于步兵用的重弓而言,其拉力在今天看来依然属于“硬弓”。明代后期,最软的战弓拉力也有60磅(约29公斤)上下,这个拉力已经超过了今天奥运会射箭比赛项目所用弓拉力的上限,而现代奥运射箭项目最远距离为90米,可见明代“软弓”的射程相当可观。

上图:现代竞技反曲弓

使用“软弓”可以使士兵更为轻松的瞄准,也可以维持长时间的战斗力,对于骑射而言,这两点更为重要。因为骑射在运动和颠簸之中,对瞄准的干扰、对体力的消耗都是极大的。

而且,“软弓”可以保证士兵即使在马背上也能将弓开满保证威力,如果一味追求“硬弓”,则在临阵的时候往往因为疲劳和紧张难以将弓张满,威力反而不及。何况60磅左右拉力的战弓,其威力对付身着轻型铠甲的蒙古骑兵已经绰绰有余。

上图:被60磅传统弓击穿的铁板

长箭是搭配着软弓使用的。之所以使用长箭,是为了避免开弓过满而导致拉距超过箭长。一旦弓箭手的拉距超过箭长,则箭头会缩到弓身后方,有毁弓、伤手的危险。

明代骑兵所用的箭也非常精良,箭杆有不同的材质,均被加工成两头稍细,中箭稍粗的流线型。

上图:传世明代箭(箭羽已残)

上图:传世明代箭,箭头部分

上图:传世明代箭,箭尾部分

相比较西方,中国古代的战箭多采用内插式箭头,即箭头后部有细长的铤,比如明代箭铤长达五寸(约16厘米),用铤插入箭杆中固定箭头,再缠筋对箭杆进行固定。

而西方则是采用外套式箭头,即箭头后方有个套管,箭杆插入套管中,用铆钉或胶固定。相比较而言,外套式箭头的箭制作更为简单,但是内插式箭头因为有细长的箭铤,重心靠前,起到了类似穿甲弹弹芯的效果,穿透力更强。

上图:内插式箭头

上图:英格兰长弓的外套式箭头

上图:穿甲子弹,黑尖即为弹芯一部分

中国的古典小说里,武器的重量都很夸张。比如《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大刀重达八十二斤,纪灵的三尖两刃刀重达五十斤,王双的大刀重六十斤。但这毕竟是小说家之语,并非实际情况。

对于需要长途奔袭的骑兵来说,如此沉重的武器,不仅对人来说是个负担,对于马匹来说更是一个负担。一个士兵的体重,怎么也得有一百二三十斤,加上五十斤的盔甲,已经将近两百斤,如果再加上几十斤的武器,马匹虽然能够勉强背负,但是机动性已经大大削弱。

上图:明代大刀,多做为仪仗用具或精锐内卫部队的武器,重量也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

关于明代的刀,网上有不少谣言,作为典型的,就是网传戚继光感叹明朝的刀质量太差,在战场上经常被倭寇的倭刀砍断。笔者认为,戚继光只是感慨倭刀独特的长度和双手握持的打法可以轻松斩断枪杆而已,并非说倭刀斩断明朝的刀。

通过传世的明朝刀实物来看,明朝的刀具质量非常高。明朝刀在打磨之后可以如同镜面一样光滑,没有任何杂质小点,并且因为杂质少、打磨光滑,具备很高的防锈性能。而且明朝刀的结构合理,并且采用了精致的热处理和精良的钢材,所以明朝刀在重量不重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很高的强度。

上图:传世明长刀,长度达到了1.7米,但是其重量仅为2.5公斤,一米三的刃长没有一丝夹灰,直到今天依

上图:传世明刀的光泽与纹路

明代骑兵所用的刀被称之为腰刀,是一种单手使用的长刀。明代后期,腰刀结合了日本刀的一些风格,造型纤细,刀柄也略呈弯曲。这种腰刀因为被戚家军率先采用,所以后世也称这种刀为戚家刀。戚家刀的制作精良,造型轻便,刀身有如同流水一样的花纹。一直到清代后期,依然有人在得到一把明代戚家刀后感叹不已,赞叹戚家刀“光明如水轻如纸”。

上图:传世明代腰刀(明早期)

上图:明代腰刀(明中后期)

上图:传世明代腰刀的光泽与纹路

上图:手持腰刀作战的明军骑兵

“轻如纸”,当然只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但是轻便的刀在马上的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依靠腕部力量进行灵活的单手挥舞,可以在马背上进行一些复杂的动作。马上交锋,胜负只在转瞬之间,谁能够更快的使用武器,谁的胜算就更大。较长的刀身则让腰刀即使下马作战依然有不俗的战斗力。

上图:手持腰刀下马进行巷战的明军骑兵

而快马,更是轻刀发挥威力的关键。近代骑兵军刀,很多甚至并没有开刃,但是依靠马匹的速度和灵活的腕部动作,依然可以对目标进行有效的切割杀伤。而明代腰刀虽然轻便,但是刀身中部有脊线,以下渐尖锐,是典型的v字形开刃法,坚固耐用又不失锋利。

其实严格说起来,“软弓、长箭、快马、轻刀”这四大利器并没有什么华丽的特异功能,也没有一味追求威猛矜夸个人武艺的骁勇,但是这四大利器一切以实用为上,务实不务虚。其实这种务实的精神,才是一切战争神器的灵魂所在。

注:本文毛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揭秘明代骑兵四大利器,凭借着它们才能威震四方! 网址:http://www.jrxk.cn/view/72074.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中华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