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水能“聚财”,也能“聚兵”:从河流谈宋明历代北伐作战

水能“聚财”,也能“聚兵”:从河流谈宋明历代北伐作战

看北朝 2017-10-03 浏览102次
水能“聚财”,也能“聚兵”:从河流谈宋明历代北伐作战的头图

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一到描绘军队的行进的时候,往往都是描绘一幅“排队走路”的画面,这虽然从经济角度说可以降低拍摄的成本,但是却传达给了很多观众一种错误的印象,即古代军队行军时,都是在陆地上行进。实际上,古代军队的行进,往往选择沿着河流行动,古代军事术语“水陆并进”就是这个意思。

传统中国人便认为“水能聚财”,这里面除了有水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发展发达的农业养育更多人口进而获得发展外,另一点重要的因素就是水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处于河流两岸,有优越的水运交通环境。而交通发达的地方则往往经济发达,这点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普遍规律。

水能“聚财”,也就能“聚兵”。军事家们利用河流优越的交通条件,将军队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俗称粮草辎重)装上船只运输,而军队则要么乘船要么在河边与船只一起行动,可以极大的提高军队的移动速度和作战能力,因为将大量沉重的粮草辎重托付给河流上的船只运输,便能极大的减轻军队的负担。北欧的维京人之所以能长时间对欧洲大陆造成极大威胁,就是因为维京人善于航船,利用自海边深入内陆的河流迅速机动,往往能打欧洲大陆上的政权一个措手不及,洗劫防御薄弱的地区并迅速撤退。

也因为河流的这种特性,古代文明的发达地区的(有较多的城市的文明)各政治势力的范围,往往与河流的多寡和流向有极大关系。如中国的河流多为东西走向,中国历史上便很少存在东西对峙的政治势力,而是南北对峙为多。有时因为天然的河流不能满足军事行动的要求,人们还会人工开凿河流,也就是运河。利用河流以及运河进行军事行动并攻伐、影响周边的故事,自上古时期就不少。

相传西周时期,在今天的淮、泗地区的诸侯国徐国出现了一位被称为徐偃王的君主,此人成为君主后,徐国的国力逐渐壮大,而他壮大实力的一个手段就是拓张河道,让他的军队顺利能够到达更远的地方。相传他为了能“舟行上国”,便“通沟陈、蔡之间”,所谓“沟”在先秦时期便是指人工的运河。徐偃王的实力壮大,使江、淮地区的大批诸侯归附于他,一度对周天子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周天子最终联合多方才打败了徐偃王。

而进入春秋时期,利用河流、运河行军从而获得胜利的例子更是多了起来。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就是如此,吴国之所以最终能称霸,就与开凿运河有不小的关系。吴王夫差时,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著名的邗沟。邗沟完工后,吴军可以利用这条运河迅速进入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施加自己的军事、政治影响,吴国之所以能“称霸”也与此有不小的关系。

而利用人工河流进行军事行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明朝对蒙元的北伐了。传统上南朝北伐困难重重,往往失败,其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河流的东西走向,导致由南向北行军的军事行动极为困难,一来因为自南向北行军缺乏可以利用的河流为军队运输粮草辎重导致军队负担沉重,二来南方马匹产量极小导致大量物资不得不使用人力运输效率地下,两项因素叠加起来,导致北伐这一军事行动的难度极大。

也就是说如果存在通向北方的河流,那么北伐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后周世宗的北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五代后期,后周在周世宗的领导下实力不断壮大,隐隐有统一中国的趋势,此时的周世宗踌躇满志,意图在有生之年收复燕云,终于在公元960年发动了北伐。

出征前,周世宗深知水路的重要,于是征发了数万丁夫修凿运河,最终形成了“自沧州治水道入契丹境, 栅于乾宁军南, 补坏防, 开游口三十六, 遂通瀛、莫”的结果,也就是说通往契丹境内的河道已经被疏通,可以通航了。

于是周世宗任命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韩通为陆路都部署,“驾御龙舟, 率舟师顺流而北, 首尾数十里”,开始了这次北伐。一路上后周军队行军神速、势如破竹,达到了“河北州县非车驾所过, 民间皆不之知”的程度,最终以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复了关南地区。

但是约深入辽朝境内,河流的通行能力越差,最终到了无法通行龙舟的程度,北伐军的行进速度也慢了下来,并逐渐陷入被辽军骑兵威胁的困境中。最终,因为水路不通,大军随时存在被切断后路的威胁,后周军心浮动,周世宗也“突然”驾崩,此次北伐不得不结束,可见河流通航条件不好对军事行动会有多大的影响。

但是明朝初年,蒙元时期修凿的大运河却阴差阳错帮南方的明朝军队解决了这个问题。蒙元建立后,为了能够方便将南方汉地的物资运往北方,成“国家永久之利”,元廷大兴劳役将中唐以后逐渐中断的大运河重新联通了起来,史称“运河取直”。运河修成后,南方的大量物资便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以满足蒙元贵族穷奢极欲的奢华需求和北方大量人口的粮食需求。

蒙元后期,因为水患导致河南地区的运河受损,元廷还投入重金重修,这就是贾鲁河。元廷始终维护运河通畅的结果,就是待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南方开始北伐的时候,通往河南、山东甚至元大都的河道基本通畅,与前代北伐时河道淤塞或者干脆没有河道只能陆路行军的情况大相径庭。

北伐前,朱元璋制订了“先取山东,再取河南,占据潼关,进兵大都,随后西进”的北伐计划,而如果拿一份元代河道地图来对照的话,便会有趣的发现,其行军路线便是典型的沿着河道行军。在河南,明军“开耐牢坡坝,引舟师,由郓城趋汴梁,以取河南”,迅速控制了河南。而山东地区,是元代运河体系的重要枢纽,更是河网密布,明军沿着山东发达的河流交通体系,也很快控制了山东。

1368年8月,北伐明军已经拿下山东、占据河南,并向临清这一元代重要的运河节点集结,同月28日完毕,“率马步舟师北上”,水陆并进、北上元都。同年9月5日,在运河的帮助下行进神速的明军就到达了直沽。

一路上元军虽然也有所抵抗,但是面对行进神速并且精力充沛的明军,很快便望风而逃,不久后明军就到达了位于今天北京市郊的通州。势如破竹的明军沿着运河不断前来,把元大都里的元顺帝吓破了胆,很开就逃出了大都,元大都随即被明军所收复。

河流这条重要的军事通道,以往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而忽视的结果就是,对很多历史上的战役之所以会变成历史中的样子困惑不解,或者不知缘由,或者将其归类于“精神因素”,但是如果仔细翻阅历史,便会发现历史自有其合理性所在,而不是靠“精神因素”所能决定的。

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还京要看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范成大[南宋]

本文作者:千钧澄宇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水能“聚财”,也能“聚兵”:从河流谈宋明历代北伐作战 网址:http://www.jrxk.cn/view/91391.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看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