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2017年10月“科学”流言榜

2017年10月“科学”流言榜

蝌蚪五线谱 2017-11-01 浏览87次
2017年10月“科学”流言榜的头图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所的支持。

1.热柠檬水可以治疗癌症?

流言

热的柠檬水(水温低于60摄氏度)救你一辈子! 冻柠檬水只有维他命C,就如西红柿煮熟的比生的好一样,因生西红柿没有茄红素。加热后的柠檬水会变成“碱性水”,每天饮用,对谁都有好处。柠檬被证明能够补救所有类型的癌症,杀伤癌细胞的效果,比化疗强一万倍。

真相

首先,柠檬水是酸的,这是因为柠檬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柠檬中的有机酸,不可能在单纯加热的情况下,变成碱性,使得原本呈酸性的水变成碱性水。

其次,“碱性水更有益于健康”这种说法通常建立在“人与人的体质不同,有的是酸性体质,有的是碱性体质,碱性体质比酸性体质好”的基础上。但实际情况是,根本不存在什么“酸性体质”“碱性体质”。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其中很多反应对酸碱度十分敏感,所以人体有一套强大、有效的调节系统,使人体的PH值保持稳定,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至于网络上盛传的“柠檬水治癌效果比化疗强一万倍”,其实早就被证实是一个谣言:目前根本没有比较化疗和柠檬的抗癌效果的研究。

2.“防引力波辐射服”,真的有用?

流言

自引力波被发现以来,某宝网上许多商户迅速推出了“全球首发!由高科技纤维制成的防引力波辐射吊带背心,专为孕妇打造……”“珍藏限量版,高科技银纤维背心,能防引力波重力波……”等“防引力波辐射服”。

真相

对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谈到,在引力波被发现的报道广泛传播之后,网上出现了众多的引力波产品,大部分都是用于防引力波辐射的,因为大家只要看到“辐射”这两个字就会“恐慌”——既然引力波已经到达地球了,当然要想办法防引力波辐射!而专门为孕妇做的防引力波辐射服似乎最畅销。

其实,如果孕妇能够感受到引力波的伤害,也就不需要上千个科学家花几十年的时间,而且花了美国科学基金会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经费做引力波的探测了,只需要让孕妇告诉我们被引力波击中是什么感觉就行了。

引力波无法被屏蔽,因为引力波能够穿透宇宙、穿透地球;当然引力波也不需要防,因为引力波对我们的影响远远没有我们自己呼吸对自己的影响大,好的影响、坏的影响都算上。

3.关节炎是直接冻出来的?

流言

长期或严重的寒冷刺激可削弱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及免疫防御能力,使软骨面溃烂、破损而发生炎症,患上关节炎。

真相

大多数骨关节炎都与关节达到使用寿命有关,一些自身免疫性关节炎则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而攻击自身关节组织所致。此外也有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化脓性关节炎,但没有因为寒冷直接导致的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在受凉后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让人误以为寒冷是导致关节炎的罪魁。

几乎所有的人到40岁时,负重关节都会有一些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一些过度使用的情况,比如职业损伤、运动员等,关节会提前到达使用寿命,提早出现骨关节炎。除人之外,差不多所有脊椎动物都会发生骨关节炎,而只有两种呈倒悬体位的哺乳动物不患此病,即蝙蝠和树獭。这种普遍性提示我们,与其说骨关节炎是一种疾病,不如说其是一种关节对于磨损的自然反应。

目前已知的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雌激素缺乏、骨密度异常(骨质疏松与骨硬化)、过度运动、吸烟、维生素D缺乏,以及创伤、关节形态异常、关节周围肌肉无力、反复的应力负荷等机械因素。

受凉后腿痛确实是关节炎的表现之一,但寒冷并非是导致关节炎的直接原因。虽然不会因为受冻直接患上关节炎,但关节受冻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收缩、关节僵硬、血液循环和滑液分泌减少,也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这就增加了关节的负担和受伤的可能性,如果已患有关节炎还会加重相关症状,因此寒冷天气下重视保暖关节并没有错。

4.螃蟹“注水”增重?

流言

有部分养殖户“用针筒往螃蟹里注水或其他液体,以此给螃蟹增重卖更多钱”。

真相

“验证传言是否靠谱,只要拿一只螃蟹给它打注射水,看看反应就知道了。”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甘炼向记者表示,给螃蟹注水增重一说违背常理,螃蟹等生物,用针筒注射液体后都会产生应激反应,甚至可能死亡,死蟹卖不出去的。

“螃蟹的吃法,基本上是活蟹烹饪,因为死蟹容易腐烂并存在很多卫生问题,同时养殖户也卖不出好价钱。”

甘炼表示,用针筒给蟹注不明液体,实际上是浙江当地酒席上的一种做法,是在蟹烹饪前,往螃蟹注射黄酒等调料,而且这种烹饪方式只集中在梭子蟹或青蟹等肉蟹中。“而大闸蟹,则根本没有注水的必要和可能性”。

5.自家榨油比购买的食用油更安全?

流言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食品安全,于是很多人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仅馒头、面包、饺子等自己在家“DIY”,就连油也要在家自己榨,网上大火的家用榨油机,一天都能销售好几百台。

真相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的专家蒋彤表示,自己榨油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杂质脱不掉,油比较浑浊,这种浑浊会影响油的风味、口感和安全,“植物油中本身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就比较多,容易氧化变质,有了这些杂质后会变得更无法妥善保存,而且放得时间越长,越容易氧化,食用也就越危险。”

其次,不管是花生、大豆还是菜籽,都有被黄曲霉毒素侵染的可能。在油的精炼过程中,大多数黄曲霉毒素会被去掉,所以精炼油并不容易出现黄曲霉毒素超标,“而自己榨油不进行精炼,超标的可能性就很大,黄曲霉素的致癌性是很高的。因此,自己在家榨油并不比买超市的油安全。”

6.没有“GB18186”代码的酱油会致癌?

流言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国家标准的粮食酿造的酱油有国家标准代码,酿造酱油代码为GB18186。凡没有这个代码的酱油,都是化学黑焦糖勾兑产品,食用后使人患上肝癌!市场上所有酱油,不管是哪里名牌,只要没有这个代码一律不要购买!

真相

在国家标准中,GB表示强制标准,只要某家厂商制造和销售酱油,就必须符合相关规定;GB/T表示推荐标准,可以遵循,也可以不遵循,遵循的话,就在瓶身上标准。

自2017年3月23日起,酿造酱油的标准(GB/T18166-2000),已经变成了推荐性级别,不再强制执行。也就是说,GB/T 18166取代了GB18166。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减少检验步骤、降低流动成本。

而 “酱油致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配制酱油中普遍会用到一种可增加酱油色泽的添加剂——“焦糖色”,这种添加剂中含有“4-甲基咪唑”。在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清单中,“4-甲基咪唑”属于可能令人类致癌物质(2B级)。

对此,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清单中,致癌物被分为“确定(1级)”“很可能(2A级)”“可能(2B级)”“未知(3级)”“可能不是(4级)”几个层次。其中,1级和2A级致癌物要尽量避免,2B级致癌物则无需过度紧张,因为其致癌的可能性“在动物和人群的证据都不足”。

中国调味品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日前也发布声明称,关于“4-甲基咪唑可能致癌”的说法,没有理论依据,也没有得到国际上权威机构的一致认可。我国食品相关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酱油中允许添加焦糖色素,焦糖色素中4-甲基咪唑的含量不得超过200毫克/千克。

阮光锋表示,按照目前的检测数据,人们每天从酱油中摄入的“4-甲基咪唑”也是完全符合国际相关规定和法定标准的。消费者只需从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酱油,不必担心“酱油致癌”。

7.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

流言

“左右脑年龄测试”风靡朋友圈,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根据测试可以得出左右脑的“年龄”。

真相

“左右脑年龄测试”最近流行于网络,但不久就因诱导分享被封。而且,有程序员研究了左右脑测试的后台代码,发现结果是随机的。更有人在输入相同的答案测试多次,发现每次的结果都不相同。

“它一点都不科学。”从事脑科学研究50多年的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说,“其实,至今许多人对左右脑都有误解。人的大脑测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不像称一个物体的重量那么简单。它需要对人脑进行全面的测试,比如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直觉思维、推论能力等。”

1981年,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理论,当时,他有一条结论是:一般来说,左脑对数字文字的识别、认知、记忆要比右脑好一些,而右脑在图像图形处理上,则要优于左脑一些,但这个说法在日本被歪曲了。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做民间教育的时候,提出了“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的说法并将其推广。这种说法后来传入了中国,又演变出了“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形”的版本。

“2000年前后,在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会上,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专家开始反对这种源自日本的说法,认为这是一种谬误。”沈政说,在这之后,国内教育界不再说“开发右脑”,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推行“全脑教育”。

8.降噪耳机会损害听力?

流言

降噪耳机为了降噪,主动发射了声波去抵消噪音,对听力损伤其实更大。

真相

日常的噪声里面,大多是中低频阶段的声音,比如地铁、高铁以及飞机上的噪声等。生活中高频的噪声是比较少的,但一些警示声,如车喇叭有部分高频的成分。

传统的耳机分为密闭式耳机和开放式耳机。密闭式耳机的被动降噪量比较大,戴上之后,环境的声音听起来比较小。不过这样做是有一定安全隐患的。比如,我们戴上耳机走在路上,就有可能因听不到喇叭的声音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而开放式耳机即在听音乐的时候,周围环境的声音也会听得比较清楚。所以像是在马路跑步这样的场合,过去往往提倡使用开放式耳机。

传统的密闭式耳机只能实现对中高频声音的降噪,要实现对中低频的降噪很困难。为此,人们开发出了主动降噪耳机。面对噪声,它不是被动地屏蔽,而是主动发出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音,在耳内与噪声形成干涉而抵消。主动降噪耳机在中低频的降噪效果很好,在高频的降噪效果比较差。这样,它既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噪声,又不会影响紧急情况下尖鸣的喇叭等警示音。

事实上,主动降噪耳机对听力肯定是有好处的。这是由于听觉有掩蔽效应,在一个比较吵的环境里面,比如噪声环境是70分贝,那至少要将音乐放到75分贝或者80分贝时,才能压过噪声。如果周围环境的噪音只有30分贝,那么45分贝的音乐就可以听得很清楚。

正因如此,当周围很吵,我们不自觉就会把音乐声音调得更大,不然就会有很多细节听不到。周围环境越吵,声音调得越大,对耳朵的损伤就会越重。特别是有的手机为了保证音乐里低音的效果,还会用一些补偿的手段让低音更大。

内容来源:蝌蚪五线谱、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上海网络辟谣、光明网、果壳网、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微信公众号、北京晚报、北京科技报等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2017年10月“科学”流言榜 网址:http://www.jrxk.cn/view/96735.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蝌蚪五线谱